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3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教案3
【解析】:题干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中的“男女”的意愿。可引用《孟子》中的一段比较:“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9.(2009年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10.(2009年安徽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11.(2009年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证婚 B.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12.(2009年江苏历史22)(12分)近代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
(1)这个变化要突出由婚姻不自主到婚姻自主。
(2)经济基础强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家庭关系突出伦理道德变化,社会条在这里要包含制度、社团和法律等。
(3)视角要突出历史与社会现实这两个不同视角;结合婚姻自主的进步性和有限性做一个简要认识。
(三)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
1.(2011年新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A
【解析】:1962年,这是探索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A项正确。B项只能对应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题目与C项没有因果关系;题目也未涉及农村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CD三项。
2.(2011年福建省综2 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起,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3.(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A
【解析】: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4.(2011年东省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A项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不选;B项按本应是在1984年开始,不选;D项,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在1984年开始开放;图5所示“个体工商业执照”正好说明国家承认个体所有制经济 存在,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5.(2011年浙江省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的关键句是“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强调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选D。
6.(2011年广东卷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事(“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7.(2010年上海卷历史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 D.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C
【解析】:为了改变建国初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通过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而实现。
8.(2010年海南卷历史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答案】:A
【解析】:题干的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工农业的产值和比例问题,排除C、D两项。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
9.(2010安徽卷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10.(2010年东卷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年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C
【解析】:1959—1964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年由于“左” 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1960年当时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C。
11.(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从土地、工具到产品都实行公有。
12.(2009年全国Ⅱ卷综15)
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8.117.9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A项,谈到的工业结构,讲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的问题;B讲的是管理体制,讲的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C只能是方式的变化;D项是正确答案,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13.(2009年东综13)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出的信息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下,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4.(2011年广东省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1)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本内容即可回答。
(4)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轮模拟训练】
一.(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1. 清末洋务运动首领张之洞也是一位联语大家,其联语收入《联语存录》。其中一对联为“经纶天下,衣被群生”。题此对联的对象是
A. 汉阳铁厂 B. 湖北织布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继昌隆缫丝厂
2.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渝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出卖矿产资,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 右图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J-处民族工业第三个发展高峰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4.《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 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 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 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5. 著名历史学家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 右图《公告》反映了
A. 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多 B. 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
C. 官僚资本加强了经济垄断 D. 美国扩大了在华经济特权
7.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8.“……(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关于中的“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B.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冲击
C.创办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D.中国的国防观念发生了变化
9.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前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
10.无锡荣氏家族所创办的民族企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唯一的“财团”,其面粉品牌为“兵船”,寓意“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棉纱品牌叫做“人钟”,图案是一个人拿着钟绳在敲钟,寓意“让国人警醒”,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
①荣氏家族在中国民族资本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②荣氏家族在面粉业和纺纱业迅速发展有可能在一战期间 ③荣氏兄弟主张实业救国,希望民族独立富强后侵略他国,夺取市场 ④无锡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座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12.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13.清末民初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5. 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16.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 公共汽车 B. 飞机 C. 火车 D. 轮船
18.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19. 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
C. 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 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20. 上海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 数字化 B. 多元化 C. 网络化 D. 日常化
二.(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21.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22.“公社的羊长得壮,上碰到非洲象。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3.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④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摞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试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26.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A.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 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 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27. 右图中的图例没有完成,如果需要完成,则空白框的图例说明应是
A.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 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
C.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950~1956年我国工业经济成分变化示意图
28.右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 “大跃进”运动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B.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1957~1960年工业、农业生产总值
29.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A. 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 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30.右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31. “大包干,大包干,直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没有反映
A. 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B. 使农民获得分配自主权
C. 农村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 人民公社被撤销
32. 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指出:“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制造业的中心 B. 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33. 请找出下面四首歌谣中,所表现的时代与其他三者不同的一个
A. 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梯田修上南天门
B.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C.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摇三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D.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3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赶英超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变化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5.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 定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6.右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③的内容应该是
A. 经济技术开发区 B. 沿海港口城市
C.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 沿海经济开放区
37.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 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 ①②③都正确 D. ①②③都不正确
38. 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十八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我党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9. 长期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A. 高度的自治权 B. 特殊的社会制度 C. 部分政治主权 D. 特殊的经济政策
40.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 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再起。但继之而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6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2分)

(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 (2分)


(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4分)


(6)右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哪些经营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6分)


(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6分)
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材料四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四.(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重要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结果如何?(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2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6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打破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 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 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重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出口加工工业区的背景(2分)和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 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有哪些?(4分)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影响?(2分)


(3)材料三中的“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的深刻变化。(8分)


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


【二轮模拟训练】答案要点及简析
一.(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1.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中“经纶天下,衣被群生”的表述,说明对象应是丝织业,而且材料中指出作者为张之洞,是洋务领袖之一,其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应为对联的对象。D是民族资本家陈启创办的,A、C是军事企业与材料不符。
2. C 从材料显示的时间1896年看,是在甲午战后。从材料的内容“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看,当时清政府为了支付对日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 B 民族工业第三个高峰应是指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有较快较大的发展。A、C是第二个发展高峰的原因;D是第一个发展高峰的原因。
4. A 从材料可看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因为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美日却趁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了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势力的此消彼长,互竞侵略,狼狈为奸是常态。B、C、D表述符合材料和史实。
5. A 本题是个比较题,三人经历主张、选择道路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这是由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决定的。B符合康有为和张謇;C、D符合孙中;共同点则是A。
6. C 从图片中民国三十七年可以推断该公告发布的时间应在1948年,从公告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蚕丝公司是国民政府成立的垄断性企业,属官僚资本,压制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7.C 从材料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洋油等产品的输入导致“桕树皆弃为不材”, 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侵略下逐渐解体,故答案为C项。
8.C 材料的主旨是批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漠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其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官办工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9.C 材料主要说明了日本利用中国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开设工厂,迁移《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最早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符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答案为C项。
10.D 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是指荣氏兄弟希望借发展实业达到救国的目的,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③错误;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为上海,④错误。
11.B 从材料看,“双轮驰”“车舟载离别” 表明近代汽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答案为B项。
12.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故答案为A项。
13.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故①③④正确。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只知埋头攻读四书五经,是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14. B 1983年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建立。
15. B 从材料中“天津”“上海”可知B项正确。
16. A 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上海”、“操持仍属西国”、“皆电报局学生经办”等。审查备选项,通过“由上海达吴淞”这一句可知①说法正确;“操持仍属西国”说明技术仍由外国人帮助,因此②正确;“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说明③正确;“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说明④正确。
17. C 结合题干中的“车轮”等词可明确是写的火车。
18. B A、C、D三项仅是对表面现象的和认识,只有B项才反映了实质问题。
19. B 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跟推翻了清政府有关,跟模仿西方没有因果联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0. B 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内容,即可得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21.C 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争霸尚未形成,A项错误,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开展的,故B项不属于此政策制定的原因,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制定“一五”计划时,还谈不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故排除D项;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22.A 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材料是这一时期浮夸风的反映。
2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地之一。
24.B 1978年我国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而安徽省委的做法是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和荒湖滩谁种谁收,完全脱离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劳动、收获物归集体的做法。故其做法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25.C 解题关键是要清楚题目重点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政治改革也是为经济改革服务,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目强调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不符;B项没有点出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D项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
26. B 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时苏共召开“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毛泽东认为应从中吸取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实际并未完全突破苏联模式,D错;A是指邓小平理论;C应指改革开放时期。
27. D 从图例看,白色部分在1950为37%,1953年减少为14%,到1956年已完全消失,据此可判断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通过改造,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完成公私合营。
28. A 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在1957年-1960年期间,工业产值大幅增长,而农业产值大幅下降;其原因主要为A。
29. D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和人民公社的规模,反映出当时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指大跃进运动;A、B明显与材料不符。
30. B 1950年-1952年,国家实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加;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比例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产量下降。A、C、D在时间上不吻合。
31. D 材料描写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A、B、C正确。人民公社被撤销是在1983年,本材料没有反映出。
32.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的理解。A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
33. D 通过阅读题干,可判断出A、B、C属于大跃进时期的现象,而D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现象。
34. D 本题考查学生全面理解并概括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所列举的一系列变化看,本质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其他表述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的主题,只是D的具体表现。
35. C 将“计划”表述改为“规划”主要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现实需要。
36. D 可从开放的进程、意义及所显示的字迹推断出答案为D。
37. C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题,在探索中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严重的失误,充满了艰难曲折,但经过几代集体的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8. A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①出现于1956年的八大,③出现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不符,排除。②④都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A项。
39. D 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含义的理解。特区的“特”是指在经济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40. C 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A、B、D三项都不是“根本问题”。
三.(必修部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近现代社会生活)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1.
答案:
(1)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2分)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2分)
(2)发展因素: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任答三点,6分)
(3)“同根相煎”的含义: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2分)
(4)原因:1956年中国人民政府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5)广告词(略)。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抵制洋货”、“价廉物美”、“中彩头”等类的主题,否则即为不正确。(根据关键主题词的正确性及数量,酌情给分,本小题不超过4分)
(6)经营理念: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1)概括归纳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即可。
(2)据材料二的相关信息“1914年一战爆发”,据此事可判断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联系材料分析原因。
(3)由材料三中的时间可判断抗战结束后是内战的爆发,同根相煎显然指国共两党的内战。
(4)1956年中共实行了三大改造,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荣氏企业作为民族企业广告主要应体现爱国等内容。
(6)“心正”“意诚”则主要表达了诚信的经营理念。
42.
答案:
(1)影响:促进了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任答四点,4分)
(2)新观念:崇尚西方;崇尚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任答两点,2分)原因:西方科技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任答四点,4分)
(3)(每空一分,共6分)
春联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相关历史事
1953年-1956年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
1966年-1976年或1971年九一三事后“化大革命”或林彪集团被粉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分)
解析:
本题从政治经济变化与化变迁的关系切入,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化现象的掌握和理解。(1)和(2)问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
(3)注意综合政治史、经济史和化史的相关内容,根据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4)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四.(必修部分)(中国现代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
43.
答案:
(1)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任答两点,4分)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2分)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资,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2分)
(3)解决的问题: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4分)说明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2分)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和的“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任答三点,6分)
解析:
(1)结合当时的国内工业基础及国际上的不利及有利形势回答。
(2)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1958年”“工业战线上的群众运动”,可以判断这是大炼钢铁运动。
(3)主要针对外资企业及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回答第一问;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回答第二问。
(4)注意从材料一的“一五”计划开始到材料四的中共十六大,对这段时间范围内中国工业化的态势进行简要归纳即可。
44.
答案: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4分)
(2)条: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
(3)深刻变化:①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②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4分)
解析:
本题是对与改革开放相关内容的考查。
(1)要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有关;分析意义时可从“第一个”的角度入手。
(2)可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等角度说明其平稳过渡的条;回答影响时可从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方面说明。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方面说明即可。

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41443.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