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3.(10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4.(10年广东卷)
10.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5.(10年东卷)
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命题意图】 此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着重于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解析】阮籍善于塑造意象,尤其是对飞鸟意象的塑造,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解题时首先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的术语作答,先明确术语比兴、象征、用典等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具体手法,接着简要说明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及表达的感情。
6.(10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2)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题干将诗句表达的情感明确交代,实际上就是要考生分析鉴赏所给诗句抒情的手法。“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3)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技巧和效果的能力。
【解析】题干将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和盘托出,实际上是要考查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法及其作用。而诗歌最后两句的手法与《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
7.(10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本题属于对比阅读,首先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两句话构成对比,强调前半句,赞美牛郎织女的爱情虽不“朝朝暮暮”,但长久、坚贞、真挚;本词同样写鹊桥相会,得出的却是“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乃相思之苦,“新愁”是刚刚相会旋即又要分离的别恨离愁,所以“新欢”纵使深重刻骨,也显得有限,所以这里也是通过一个对比,强调后者,写出的是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愁和离情别绪(旧愁与新愁)。这就是两者各自侧重所在。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8.(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手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了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的?

(1)【答案】暮春飞花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能力。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2)【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9.(10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解析】“住”在词中出现两次,根据第一句“放江流去”和“截江流住”可判断“住”应为停驻、停留之意。感觉江水“住”,是因为水流平缓,这是一种视觉错觉。诗人由“愁”到“笑”,并不矛盾,因为是各有原因的。“愁”是因为“清欲截江流住”,“笑”是因为青不能截住江水。

10.(10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从描绘的景象找到突破口,更要注意诗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明显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上片中的写景为全词定下了基调,“白”、“红蓼”,“一蓑新绿”足以显示出作者对江行中美景的喜爱。而后在下片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有酒便为家、任江南江北等,能够更明确地触摸到作者的思绪。

11.(10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坳。 ②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解析】诗歌题目是“访隐者”,主导是一种动态,对隐者的寻找,全诗中要从动作入手,可以找到“踏”字,将寻访的姿态尽相展现。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解析】A项与诗歌相同,都是隐逸情怀的表现,B项是对蜀道的畏惧以及对安宁的追求,C项是年老体衰的表现,D项是自我寂寞伤痛的表达。分析时对本中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关键。

12.(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命题意图】考查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4.(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意的感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中形象的认识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
【解析】理解诗句内容,要从标题到整个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在具体语境中得出其所体现的含义。第二联主要是对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在具体环境中所体现的情境,可结合整个作品内容对其进行分析。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则是通过这两种意象表现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其所营造的氛围进行鉴赏。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15.(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16.(10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2009高考试题解析】
1.(2009全国卷I)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形象”即“意境”,而“意境”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意境有何物象(意象)组成,亦即画面有何景物构成。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意境”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解答此题应确立整体意识,从整体体味作者情感态度,感情爱憎,其次,应确立原意识,不可架空分析,要调动积累,品词品句,进而感悟内容,洞悉情感。再次,应概括全面,分条陈述。最后,准确表述,润色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为作者或诗人的内心情感在本中的自然流露,“观点态度”则为好恶爱憎,其或隐或显,或直接或含蓄。但都蕴含在诗歌中。
2.(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⑴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同时结合画面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景象”即“形象”,寓意即作用。而“景象”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何种景象即何种意境?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景象”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2009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的《霓裳》曲。
【答案】D
【解析】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水晶宫里奏响了《霓裳》,“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所以“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的《霓裳》曲”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对古诗中的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等级为B。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答案】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解析】要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诗歌的不同,也要熟练掌握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豪放派的辛弃疾、苏轼等,豪放派显示的是一种达观、豪迈的情怀,从词中“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等句可以看出是豪放派诗歌。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E。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写了湖面的美丽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解析】从“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等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旷达、豪迈的胸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第二问要求列举两处描写,那么就要具体列举出。并说明是怎样表现出这种胸襟的。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
4.(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鉴赏诗歌形象一般分三步走: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物象、意境);形象的表现手法;形象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感情、理想、品性等,创造了什么意境等)。本题只是要求找出使用表现间接描写的“影子”,难度大大降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影在水中显现出,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但船过时能听到草声。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写景的手法一般有:①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②五官角度——听视触嗅感等;③间接和直接;④动静;⑤工笔和白描;⑥明暗浓淡;⑦虚实;⑧点面等。
5.(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宋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在梦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解析】(1)注意审题中的要求——对春逝态度的角度,秦观认为各个季节都有可爱之处,不必为春天过去而感到怨恨,夏天的树木苍翠欲滴,浓阴如盖,这样的景物也十分优美宜人。元好问词中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2)要分析结句的艺术特点,可以先点出句子总体特点,在仔细对词语进行体味。
【考点定位】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6.(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写独处之悲;后四句抒情,写表弟卢纶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要掌握常见类型;二要知人论世,寻典溯;三要就诗论诗,因事论诗,不要随便套用。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解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用树之落叶比喻人之衰老,颇为贴切。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以及类似起兴的作用。 同时,景语皆情语,“黄叶树”“白头人”,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情和景的关系有:乐景写乐情;悲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悲景写乐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7.(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表现出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第一问,考察的是练字,重点回答 “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结合前两句诗,不难回答“入”体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气势,“摩”写出了五千仞华岳直插云霄的高峻。一者写其势,一者状其形。第二问,考察的是景物对情感的表达作用以及人物自身活动所蕴藏的感情。结合全诗,我们知道一二句写景,这些景辽阔壮丽,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的感情,并为后的进一步抒情做铺垫。三四句主要借助人物自身活动(主要是动作描写) 抒发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对苟且偷安的大宋王室的失望之情。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对练字技巧的把握能力以及“景物描写人物活动对思想感情的表现作用”。
8.(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答案】(1)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是用女子画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借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
答:

【解析】这是两问,前一问抓住体现景物的词语分析得出秋天的季节特点,后一问抓住能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词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考点定位】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分析,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能力等级为E。
【2012高考押题】
古代诗歌鉴赏(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见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反衬隔水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见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  
 
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  
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43243.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虚词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