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岭中学2012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考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把物质归结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
考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决定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如承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承认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运动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八、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九、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1)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的限制。客观条: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条: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考点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②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3)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反对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5、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四、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积极创造条,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①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④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辩证的否定观
1、 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辩证否定的要求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表现为:对现存事物既肯定有否定;从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既成的形式;不崇拜任何东西。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化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考点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意识形态。
(2)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四、人生价值
1、价值和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③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 )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
①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②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50280.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政治第五课 文化创新考点专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