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椽子(chuán) 胚胎(tāi) 溘然(kè) 苔径(tāi)B.敷衍(fū) 侮蔑(wǔ) 空寥(liào) 脊骨(jǐ)C.皮夹(jiā) 褶皱(zhòu) 辗轧(zhá) 剔透(tī)D.扃牖(yǒu) 模样(mú) 埋怨(mán) 湛蓝(zhàn)2.下列成语用法全部相同的两项A.破釜沉舟 正本清源 富国强兵 倾国倾城B.激浊扬清 舍近求远 洞烛其奸 华而不实C.沐猴而冠 沧海桑田 户枢不蠹 不胫而走D.履险如夷 无所事事 衣冠禽兽 光前裕后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B.C.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D.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共13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4.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5.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6.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2分) 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裰,读j i,信鬼神。? 瘗,读y i,掩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嫌以师自居 嫌: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 纾: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 绝: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 会:恰巧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 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 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3.大道之行也,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 。 (《论语》)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16.以咨诹善道, ▲ ,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17. ▲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18.吾师道也, ▲ ? (韩愈《师说》)19. ▲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 (欧阳修《醉翁亭记》)20.雄姿英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五、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共15分)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1.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答: 2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答: 六、作文23. 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十分惊惧。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然而,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他虽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后来,他转换思江苏省淮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515465.html
相关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