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于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成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最基本表现。而这种物质、能量交换又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的。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较。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产生的整个过程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变换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生物循环在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生物学知识,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过程及其作用(如下表所示)。
作用生物 过 程
合成吸收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圈、土壤中的水分、养分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分
解呼吸作用生物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例1 读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
(1)按图中环节简要叙述生物循环过程
①
②
③
(2)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 和 不断迁移运动,
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 界和 界联系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循环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理解。
解析:结合本内容、生物循环及探究点的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1)①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 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成为动物的食物 ③动植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成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2)物质 化学元素 能量 有机 无机
探究点二 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例2 “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林大量枯死……
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结合“生物入侵”的材料考查了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认真仔细地材料,发现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桉树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通过推导得出设问中的“自然条”应指大气降水特点和地下水储存条。联系澳大利亚大自流水盆地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不理想等知识,可以解释两地生态效益不同的根。
答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富,又处于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探究点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由地貌、气候、水、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示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变特点:①自然地理各要素在时刻不停地演变着,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整体性;②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变过程,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③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如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等;④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才形成的,这种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⑤自然地理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分异性,而且这种地域差异性是绝对的;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例3 (2008•上海卷)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解析: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减弱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表温度的年变化将增大,部分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加剧;由于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地针叶林带海拔将会升高,地热温度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决定的,与外力因素无关,所以D正确。
答案:D
[变式训练]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怎样的变化?完成下列练习: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 )
A.径流加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 ,但却引起了 、 、 、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 特征。
命题意图:本题以关联图的形式考查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该提让学生掌握关联图类型题的该题思路。
解析:(1)滥伐林木,毁林开荒是人类破坏了植被,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的作用,产生的后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使地表径流加剧。(2)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答案:(1)从左到右分别为:B、A、C、D (2)生物 水 土壤 岩石 整体性
【时作业】
一、单项
(2010•聊城模拟)“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不好
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2010•徐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2011•郴州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5.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2011•锦州模拟)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6~7题。
6.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条 B.气候条
C.生物条 D.地质条
7.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1•盐城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
8.“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2011•临沂模拟)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1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011•湖南联考)读我国南方某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1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新闻晨报》2007年7月15日报道:6月上旬以,洞庭湖区约20亿只老鼠躁动起,随着水位上涨大量迁移,老鼠将所遇到的绿色植物啃噬殆尽,湖滩上到处可见老鼠窝,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7月14日,洞庭湖水位再度上涨,老鼠再次向大堤迁移。
材料二 连日,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雨,受其影响,江水通过三峡泄洪坝下泄。5月30日、6月6日、7月13日三峡大坝已先后三次泄洪
材料三
(1)洞庭湖面面积不断缩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分析2007年6月洞庭湖区爆发鼠灾的原因。(至少答出三个方面)
(3)洞庭湖爆发鼠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 功能。
17.(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 海水淡化装置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3分)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2分)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分)
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上右图)。
(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
18.(2010•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
【答案】C
2.【解析】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A
3.【解析】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答案为B。
【答案】B
4.【解析】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
【答案】B
5.【解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6.【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
【答案】B
7.【解析】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答案】A
8.【解析】“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
【答案】A
9.【解析】“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10.【解析】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答案】D
11.【解析】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答案】C
12.【解析】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C
13.【解析】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D
14.【解析】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B
15.【解析】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16. 【解析】本题以洞庭湖面面积萎缩,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1)自然原因:长江进入到中游平原,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沉(淤)积,湖泊缩小。 人为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湖区围湖造田。
(2)①洞庭湖面面积不断缩小,老鼠生活空间扩大。②(自然环境恶化)老鼠的天敌黄鼠狼、猫头鹰、老鹰、蛇等减少。③湖区大堤上进行开垦,为老鼠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④三峡泄洪导致下游水位的提升,老鼠生活空间突然减小,鼠灾爆发。(答出任意3点即可)
(3)整体性 平衡
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51868.html
相关阅读: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