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2页。全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座号等填写(或涂黑)在答题卷的相应栏目内。考试结束,仅收答题卷。 2.第Ⅰ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把第Ⅱ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的相应栏目内。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考点:宋明理学。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C。2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答案】D【解析】考点: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从中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A、B、C三项材料中均无法体现。26.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 和b年分别指A.1921年和1922年B. 1937年和1938年 C. 1927年和1928年D.1949年和1950年【答案】【解析】考点: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本题可使用代入法,即将选项的时间代入图一、图二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是否符题意。921年和是中共成立初期,应主要是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并呈现的应是上升趋势, A排;,于国民革命末和国共年对峙初期,结合介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以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的史实,符合题意,是抗战阶,呈现增长趋势等,不符合题意排除;,处于解放战争胜利阶,党员的数也是呈现上升趋势,排除。【解析】考点:抗战前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从 1936 年到 1937 年再到 1938 年生产指数的下降,说明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正确;表中只有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外国资本,因此得不出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错误;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表中无从体现,错误;1936 年到1938 年生产指数的下降,是由于日军侵华造成的,正确。故选B【解析】考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29.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 .3%31 .2%25. 5%1960年21 .8%26.1%52. 1%增长率—22.8%47%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答案】D【解析】考点:“大跃进”。从表格中1957—1960年,农业下降明显,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迅猛;可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由于“大跃进”等经济上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ABC三项表述既不能准确反映表格的内容,也不符合这一时候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30.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答案】A【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希腊人一起对抗波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城邦制度,并非表明坚强的抵抗的决心;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民族意识的问题,他们的抵抗仅仅是因为波斯人不是实行城邦制度;D项错误,民主制的内涵是公民集体参政,材料于此无关。故选A。从材料“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即可分析的出来。31.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 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 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答案】C【解析】考点: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本则材料中“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选 C。32.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 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 时法国 A.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C.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政府赦免政治犯,既包含激进的公社战士,也包含落后的君主派,联系法国法国的政治状况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故应选。【解析】考点:“斯大林模式”34. 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00,38%和5000,193。年美国 对890种商品提高进日税率,各种商品进日税平均提高约;2000。到1931年底,先后 有25个国家进日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 0 o。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答案】D【解析】考点:29-33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危机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经济大危机。故选D。35.《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人纽约那样的全球化 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 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答案】A【解析】考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根据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一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做题40. (25分)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构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摘自互联网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603833.html
相关阅读: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