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2011年全国新课程高考试卷共有17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命题点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和古代商业发展成就、经济重心的转移、古代经济政策等知识点上。试题呈现方式均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而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经济文明”等都是当前审视古代经济发展的崭新视角。复习时还要关注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由来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问题
【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高考真题示例1(201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B
【解析】: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项。
【解题技巧指导】
图表类选择题的解法:
(1)抓图示:仔细看图表,概括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表类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错漏。
(3)重联系:将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对选项逐一斟酌,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频考点2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高考真题示例2(2011?全国新课程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解题技巧指导】
地图类题的解法:关注地图上的信息点和图例说明,这往往是答题的关键;然后还要注意题干中对地图的说明文字以及命题者的设计意图;最后与教材知识挂靠,寻找答题所需的知识。
【教材知识回顾】
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先进地位,后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并赶上和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是两宋时期。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3 重农抑商政策 】
高考真题示例3(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D
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教材知识回顾】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

【高频考点4 闭关锁国政策】
高考真题示例4(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C
解析 :C。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解题技巧指导】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所谓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国务院2011年2月10日在京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新华网,2011年2月11日
(1)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政策的变化,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古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如古代统治者奖励耕织、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推广新的工具与农作物品种等;也可以提供教训,如古代统治者为重农而抑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征收较重的赋税等。
(3)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发展的举措。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前30年,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失误。这些失误,从根本上讲,还是属于探索中的失误,是由于发展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这些失误成为我国后来农业发展的巨大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是在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是对过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对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从根本上说,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巨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初步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经验丰富,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农业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在发展中探索丰富多彩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
——龚云《新中国六十年农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请回答: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简述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
(3)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农业体制上的根本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失误成为我国后来农业发展的巨大财富”?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自隋唐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
【考查意图】本题是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现代社会主义农业综合起来考查,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从而得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历史结论。
【解题关键】此题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通过材料必须先形成这样一个认识:隋唐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宋元出现新型的商品经济,明清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否则此题很难回答得完美。
【参考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过分依赖自然,生产技术简单,天灾人祸。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瓦肆”、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差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这些失误充分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立足国情。这些为后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特色:隋唐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宋元出现新型的商品经济,明清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答案及解析
1 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结合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史实和题干信息“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以及图片信息可以判断①③④正确。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春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陂灌区(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今称安丰塘),排除②,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C。
2 D。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识图能力,体现史地学科知识的渗透。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即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3 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答案为A。
4 A。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答案为A。
5 A。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这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故A项符合题意。
6 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故选D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61158.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