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组
1.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2.《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C.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3.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4.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速发展陆路交通
5.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6.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9.“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1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12.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123456789101112
宜宾县白花中学2014级历史创新试题(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参考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67220.html
相关阅读:安徽省合肥八中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五)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