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带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必修三第五单元单元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B.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D.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3.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6.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7.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  )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批判儒家思想      B.宣扬经学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10.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其影响深远,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使人民意识到封建顽固思想的强大 B.使人民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脆弱
C.使人民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民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1.在下列文献中,主要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和要求的是:(  )
A B C D
1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努力是:(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新文化运动
C.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13.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14.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5.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D.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6.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D.《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
17.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
A.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和平等思想
C.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传播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1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19.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 )
①是中国近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
③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新文化运动获得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2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22.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发表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李大钊     D.陈独秀
23.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2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2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         B.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C.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题:
26.阅读下列:
材料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5分)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3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28.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在对待"西学"上是怎样的变化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评析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A 5.B 6.A 7.B 8.B 9.D 10.C 11.A 12.B 13.A 14.D 15.C 16.C 17.A 18.C 19.A 20.D 21.C 22.C 23.A 24.A 25.B
二.材料题:
26.(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依据: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独立富强。
(2)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4)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
27.(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28.(1)洋务运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掀起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
(2)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宣传西方“进化论”思想和“君主立宪制”、“兴民权”等主张,发动戊戌变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70576.html

相关阅读:安徽省合肥八中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五)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