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地理文化与旅游012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文化与旅游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l.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
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基督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二)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l)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3)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长存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3.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现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最佳,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等。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层次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国的景色,以扩大园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
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图回答:

(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文化景观。
用事实说明其怎样表现出文化景观具有的特点:



(2)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
①这主要是受地质作用中 外力的影响所致。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 D.冰川
②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这说明文化景观是 的指示物。
(3)金字塔的科学造型、巨大的石块工程,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 文化;古陵寝的气势、风格、雕塑的造型、技艺,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灿烂的 文化,这些还体现了文化景观是 。
(4)因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享誉世界的 旅游资源,金字塔的宏伟、壮观,狮身人面像的象形、神韵具有很高的 价值。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具有很高的 价值。
【解析】 本题是一道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科综合题。知识跨度大、答题难度也较高。难点主要是第一小题的后半问。回答时首先应想到文化景观具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来进行表述。如果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做的情况不够了解,就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特点。
【答案】 (1)特点①它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表现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②它们在古代是帝王的陵墓和墓地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特点。③金字塔是由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外现宏伟,里面有结构复杂的墓室。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某帝王的面目,由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威武而充满神韵。这些都反映出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雕塑技艺,以及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从而表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 (2)①B ②气候干燥 自然环境 (3)物质 精神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4)人文 美学 历史文化

【例2】 读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文化源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图反映的是文化 (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其中A.B、C.D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 、 。
(2)上述四大文化区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 、 、 等。
(3)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C ,D ,E 。
(4)图中文化源地最初都获得最大突破的方面是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中的 。
【解析】 文化源地大致分为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以及文化系统的源地两种。前者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如课本中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中国造纸术的源地等),后者指一个结构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如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等)。
【答案】 (l)系统 优越气候条件 河流 冲积平原 (2)农田 道路 乡村聚落等
(3)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4)农业

【例3】 把下列文化扩散的情况与其主要所属的文化扩散的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①传染扩散
B欧洲的西装革履→亚洲人的西式休闲装 ②等级扩散
C粤菜馆在美国唐人街生意兴隆③刺激扩散
D基督教在美洲的扩散。④迁移扩散
E摇滚乐兴起后,由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⑤扩展扩散
【解析】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其分类情况如下:

实际上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例如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是一些留洋的学生将马列主义带回中国,这应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而创造了适应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可理解为刺激扩散;今天我们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马列主义则应属于文化传承。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的世界由于信息通信的发达,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文化传播很难用某一种扩散来分析。
【答案】 A①⑤ B③⑤ C④ D④ E②⑤

【例4】 200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一世班禅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朱总理。朱总理对他在西藏圆满完成13岁寿典的佛事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他6年来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承祝贺。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 (今 境内)。
(2)大乘佛教中心位于今 向北扩散到 、中国 、
和 ,又称北传佛教,其中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后来发展为 ,俗称 。
(3)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属于( )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扩展扩散
(4)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 文化事物,它的产生虽然受 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 发展的影响。
(5)西藏自治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 高原上,其首府 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和 (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2001年6月开工建设的 铁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还是以 运输为主。
【解析】 这是一道以“朱钅容 基总理会见第十一世班禅”为切入点设计的学科内综合题。第(1)(2)(3)题考查的是有关佛教的发源地以及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了解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的是西藏的地形及著名旅游景点。第(6)题考查西藏交通方面的知识。
【答案】 (l)古印度 尼泊尔 (2)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中亚 蒙古 朝鲜 日本 藏传佛教 喇嘛教 (3)A (4)精神 自然环境 社会 (5)青藏 拉萨 布达拉宫 大昭寺(6)青藏 公路

【例5】 读下图及资料,回答:

敦煌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写经、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项艺术明珠。
鸣沙山、月牙泉:以“沙岭睛鸣”和“月泉晓激”而著名于世。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地势险要,巍峨宏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
酒泉:泉水清澈见底,澄碧如酒。有汉武帝赐御酒与霍去病败凶奴庆功,将酒倾于泉水之中,泉水化为美酒的传说;并以产名贵工艺品夜光杯著称。
(l)试从敦煌地区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世、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和缺陷进行评价。
优势
缺陷
(2)敦煌在历史上是 宗教中的 教派所在地,其文化扩散属于 扩散类型。
(3)敦煌石窟属于 文化景观,从它的建造时间和分布地区,以及各种文物可以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 ,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 特性。
【解析】 本题以敦煌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学生对一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按题目要求对其优势和缺陷进行分别分析。本题同时考核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文化扩散类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1)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附近还有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酒泉等旅游地各具特色,使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因而本身游览价值大。
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大城市较远,市场距离大;只有一条铁路,且又不能直接到目的地,还需乘坐汽车,其交通位置及通达性不好;由于当地较偏僻,经济不发达,使地区接待能力较差;洞窟多为粉沙、泥质、易风化、侵蚀,洞虽多,但面积不大,故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很有限。
(2)佛教 大乘 迁移 (3)精神 历史分布 空间

【例6】 阅读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回答我国世界遗产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山西)、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云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重庆)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和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云冈石窟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武陵源(湖南)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1)上述世界遗产中处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有哪些?简述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2)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同属园林景观,试比较其园林建筑风格的差异,以说明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江西庐山、山东泰山同为风景名山,其成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4)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物源地或现象的源地及文化系统的源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属 。
(5)上述的文化遗产同属 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由 和 所构成。
(6)长城和北京故宫等作为文化景观,其特性有哪些变化?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每年的6月22日这一天,我国28处世界遗产中白天最长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3月21日这一天,日出最晚的是(北京时间) 。
(8)布达拉宫属 教建筑景观,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主要原因是 。
(9)敦煌莫高窟周围分布着许多信仰 教的居民,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告诉我们,敦煌石窟记载了 教从 到 在这里的分布状况。
【解析】 世界遗产,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具体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以及文化景观四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将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有630多个。对我国来说申报遗产一方面,它不仅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增强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作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每年都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而吸引全世界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极大关注,掀起到华旅游观光的热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题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考核的知识涉及到了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答案】 (1)处于西部地带的有: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等9处。另外,长城跨东、中、西三个地带。世界遗产是世界级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援助,可以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西部地区可以这些世界遗产为依托,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颐和园为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北方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3)两山成因相同,同为由断层上升而成的块状山。
(4)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5)中华 汉文化综合体(或中原文化综合体)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或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
(6)文化景观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人类创造文化景观时都有其目的,长城县有军事防卫的功能,故宫是封建统治者的居住地,二者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今天它们已完全丧失了当时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主要功能变成了旅游观赏的对象,具有了游览价值。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河北承优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西藏布达拉宫
(8)喇嘛 建筑风格独特、汉藏人民和平友好的见证
(9)伊斯兰 佛 南北朝 宋代
【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答案正确)
1.有关广义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仅指意识形态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D.精神上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2.下列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主要属精神文化的是( )
A.生产工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B.文学艺术、语言、宗教
C.生活用具、生产技术、规章制度D.宗教建筑、民间风俗、生产工具

3.下列有关文化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表层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B.下层物质文化是上层精神文化的基础
C.下层物质文化较上层精神文化变化较快
D.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4.下列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景观是非物质形态的景观
B.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C.农田、城市、村落不属于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可以凭空创造的

5.下列各组文化景观中,完全属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的是( )
A.农田、道路、学校、古岩画B.城市、村落、农田、道路
C.纪念碑、古岩画、城市、村落D.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

6.下列文化景观中现在仍保留其当初建造时功能的是( )
A.万里长城B.都江堰C.烽火台 D.坎儿井

7.有关文化景观空间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同类文化景观,它们大小、形态差异不大
B.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不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C.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
D.文化景观之所以都占据一定空间是因为文化景观通常是附着在一定的自然物质之上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大
B.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有着明显的影响
C.文化景观都能准确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
D.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9.1848年欧洲革命的源地和传播过程是( )
A.文化现象源地、等级扩散B.文化系统源地、迁移扩散
C.文化现象源地、扩展扩散D.文化系统源地、刺激扩散

10.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B.佛教发源地
C.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D.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源地

11.下列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区范围越大,其重要性越突出
B.文化区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
C.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D.狭义的文化区概念仅指文化体系覆盖的范围

12.下列文化扩散实例中属于扩展扩散的是( )
A.一些人主动要求学习英语
B.一些学者到国外学习知识带回国内
C.日本仿效中国唐朝教育,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
D.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等先进技术传到欧洲

13.下列有关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宗教的产生和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
B.从历史上看,宗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同步的
C.印度教是在印度民族形成之前就已形成的宗教
D.目前世界性的宗教有两个

14.下列有关基督教的起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
B.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C.起源于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D.向美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

15.关于佛教的产生及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 ②北传佛教向北扩散到中亚、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 ③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④北传佛教早期的扩散几乎都是迁移扩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苏格兰威士忌酒的传播,属于( )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17.下列有关概念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文化?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
B.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电脑?文化
C.文化?电脑?科学技术?物质文化
D.文化?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文化区

18.下列文化区有较明确边界的是( )
A.政治文化区B.宗教文化区
C.语言文化区D.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

19.目前,我国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
20.17世纪,荷兰人把大量的马来西亚人从东南亚带到南非的开普敦,这些穆斯林又在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创立了一些伊斯兰教活动点。这种传播属于( )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

21.1810年到1826年,在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中心先后爆发民族独立运动,然后遍及整个拉丁美洲。这种现象属文化扩散中的( )
A.迁移扩散B.等级扩散C.传染扩散D.刺激扩散

22.著名的敦煌石窟是( )
A.古印度的小乘佛教中心以迁移扩散而来的北传佛教文化景观
B.佛教文化景观
C.开凿于唐朝
D.由大乘佛教以迁移扩散形式传播的南传佛教文化

23.下列对文化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海南岛上有人类活动,所以是文化景观
B.云岗石窟雕刻于岩石上,是自然景观
C.五台山上的一切景观都属于人文景观
D.京沪高速公路是文化景观,上面的汽车不是文化景观

24.下列文化扩散属于等级扩散的是( )
A.拉丁语出现后最初由下层社会扩展到上层社会
B.拉丁语由美洲扩散到中国
C.拉丁舞在中国出现后,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
D.维吾尔人学跳拉丁舞

25.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 )
①儒家经典成为日本学校教材 ②和服又称“唐服” ③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④京都建筑仿效长安(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26.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有休闲时间B.有强健的体魄
C.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D.有供旅游的经济条件

27.旅游业是( )
A.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需要科学技术
B.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
C.投资少、技术限制少的行业
D.旅游活动的客体

28.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按其分布,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
B.气候气象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C.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D.人文景观是一种以精神文化形式出现的旅游资源

29.欣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 )
A.多样性B.季节性C.可变异性D.地域性

30.泰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是因为泰山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文化价值D.经济价值

31.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是一种无价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经济财富
B.旅游资源在使用上具有消耗性的特点
C.旅游资源只具有美学价值而不具有经济价值
D,旅游资源是指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32.下列旅游点,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
A.南极长城站B.九寨沟
C.深圳的“锦绣中华”D.杭州西湖

33.游览北京香山枫叶( )
A.宜选择春光明媚的季节去观赏
B.远望和俯览方能体会“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佳境
C.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形象美
D.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听觉美

34.“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A.① 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5.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不同的位置欣赏自然景观产生的美感都一样
B.观赏江河湖海应选在低临水面的地方最适宜
C.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地点才能获得某种形象
D.瀑布景观,宜在距离适当、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的地方欣赏

36.下列反映旅游资源可创造性的景观有( )
A.高尔夫球场B.农村的宗教神庙
C.北京故宫D.黄山迎客松

37.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之称的乐山睡佛,观赏要求是( )
A.把握观赏时机B.发挥想像,移情于景
C.选择特定位置远眺D.置身其间,求质求真

38.苏州园林的房、厅、回廊多造型各异的门框、窗框,这样构置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充分显示框架的美与制作工艺
B.充分突出主景
C.以此框作为取景框,从多角度获取景观的特色与精华
D.借用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角色

39.关于自然风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B.人文景观的布局,设计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
C.使其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人文景观
D.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4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观园入园处的设计采用的是框景法
B.“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欣赏人文景观的原则
C.不登山涉水也能体会‘’行到水穷时,坐着云起时”的悠然
D.我国人民用“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和山水诗

41.江南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是为了( )
A.显示国主的荣华富贵
B.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需要
C.与水乡风光、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D.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42.“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反映了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 )
A.把握时机B.抓住景况特点
C.以情观景D.选择观赏位置

43.有关景观特点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要深入理解景观的美,就必须抓住景观的特点
B.欣赏园林,要了解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C.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在于配景的烘云托月作用
D.以有限空间,造有限风景,可以使园林有丰富的景观层次

44.关于旅游景观欣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了解人文景观因势得体,突出人文建筑形象美的设计思想,以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
B.以情观景,才能显示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C.发挥想像,以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D.通过视觉欣赏,以感觉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和声音美

45.景区有不少摊贩在出售景区内捕杀和采伐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会造成( )
A.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生态环境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D.环境污染

46.关于某旅游区旅游活动规模的正确叙述是( )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47.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

48.壶口瀑布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每年到此旅游的人不多,最重要原因是( )
A.游览价值不高B.交通位置和通达性差
C.地区接待能力小D.旅游环境承载量有限
49.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的质量是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唯一标准
B.旅游资源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越近,开发利用价值越优越
C.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受交通位置的影响
D.旅游地的最佳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50.欣赏旅游景观需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下列各诗词中,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处山中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
D.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二、综合题
1.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物质文化事物还是精神文化事物? 。它位于文化结构的 层,具有一定的 性和 性。
(2)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与自然环境的亲疏程度是 。
(3) 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4) 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该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的 、北美洲的 ,大洋洲的 和亚洲的 等国。该语言扩散的主要形式是 。

2.读“宗教建筑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A ,B ,C 。
(2)宗教景观除宗教建筑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宗教文化景观。例如中国的三大 、少林寺的 、西亚 的哭墙等。
(3)文化景观的特性之一是它的 性。因此了解某个宗教文化景观的分布,有助于了解该宗教的历史 。在我国西北甘肃一带分布着很多信仰 教的居民,但是著名的 教景观敦煌石窟也痤落在这里。它记载了该教从 到
代在这里的分布和发展。
(4)A建筑物所代表的宗教产生于 。
(5)C图建筑物在我国的 自治区较为常见。
(6)唐僧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在文化扩散现象中属于 扩散。
(7)宗教问题往往是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巴以问题从宗教上看主要是 教和 教的矛盾,克什米尔问题主要是 教和 教的矛盾。

3.读“中国境内主要语系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文化事物属于 ,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2)我国分布最广的语系是 语系,最广的语族是 语族。
(3)我国现行七大方言中,分布最广的是 方言,简称 。其分布范围最广的原因是 。
(4)图中语言文化区的分布是经过长期 的结果。我国南方六大方言就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 而逐步形成的,其文化扩散类型是 。

4.读“中国虫神庙明代蝗灾频率分布图”回答:

(l)中国明代蝗灾主要发生在( )
A.南方 B.东北 C.华北 D.西北
(2)与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气象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3)人们可以借助掌握蝗虫的繁殖、生活所需环境的知识,反推当时的 状况。这说明文化景观是 指示物。
(4)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办法,因此也就没有虫神庙。这说明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 的。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 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也必然 。

5.下列文化现象,与当地哪些自然环境特点有关系。
(1)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及辣食。

(2)南方人过去大量食用熏肉、腊肉,而现在主要食用鲜肉,熏肉、腊肉已成为特色食品。

(3)蒙古族唱歌、跳舞,其抽调浑厚悠扬,其动作奔放;江南小曲细声柔美,舞姿小巧轻盈。


6.“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图,回答:

(1)此图说明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是 ,除此之外,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还有 , , 。
(2)旅游活动的作用除图中反映出来的 以外,还有 和 等作用。
(3)现代旅游起始于 年代,其产业特征是 。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的繁荣; 的安定; 的改善等。

7.分析庐山与黄山的旅游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l)庐山、黄山最宜观赏的季节是 季。其原因是 ,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 之效。
(2)黄山观日落,已成为旅游者必然的观赏内容。选择 的时候最佳。因为这时不仅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3)要领悟庐山峰峦之雄伟峻秀,最佳观赏位置应是 (近视、仰视,远眺、俯瞰),而观赏黄山怪石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 才能获得。
(4)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看, 山更具有开发价值。
(5)两山比较,庐山在 、 和 等条件方面明显占优。
(6)两山由于较好地协调了旅游活动 与旅游区的 的关系,均已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佳地。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旅游胜地名称:
A ;B ;E ;J 。
(2)按旅游资源类型分,图中D为 景观,E为 景观。
(3)按旅游资源价值划分,C以 为主,I以 为主。
(4)H地最直在 季观赏,这是因为 其日落、云海奇观对匆忙的游客如同幻影,说明旅游观光应 。
(5)E、F、H、G四旅游地中,游人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佳境的是 ,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的是 。
(6)J旅游地利用三面环山一面城扩大其景色,采用的构景手法是 。

9.读“自然景观主要构景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④代表的构景要素是:
① ;② ;③ ;④ 。
(2)在以上构景要素中, 为重要。它与 景观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在此基础上, 丰富了自然美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
(3)变幻万千的气象和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 而不同,因此我们在欣赏此类景观时要 。
(4)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是它们具有 价值。人们到自然风景名胜区去观光、度假、疗养,其主要目的就是 。
(5)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千差万别,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许多旅游景观是与地球历史、人类社会活动同始终的,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

10.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原因。
(l)北京城市中属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旅游景点有 、 。
(2)假如奥运会结束后,有一体育代表团准备从北京出发准备游览泰山、龙门石窟、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秦始皇陵兵马涌、都江堰、滇池、长沙马王堆汉墓、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最后从上海回国,请你设计一条乘火车不重复的旅游线路,则依次经过的铁路有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3)所经旅游景点中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是 、 、 、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BD 7.CD 8.BD 9.C 10.AC 11.CD 12.AC 13.B 14.AB 15.D 16.C 17.D 18.A 19.A 20.D 21.C 22.B 23.D 24.AC 25.A 26.AD 27.C 28.C 29.B 30.AC 31.A 32.D 33.B 34.D 35.C 36.C 37.C 38.C 39.D 40.D 41.BC 42.C 43.AB 44.C 45.C 46.C 47.D 48.B 49.BD 50.AC

二、综合题
l.(1)精神文化事物 上 稳定 保守 (2)相对疏远 (3)汉 (4)英 英国 美国和加拿大 澳大利亚 印度 迁移扩散
2.(l)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2)佛教石窟 塔林 耶路撒冷 (3)时代 分布 伊斯兰 佛 南北朝 宋 (4)古印度 (5)宁夏回族 (6)迁移 (7)伊斯兰 犹太 伊斯兰 印度
3.(l)精神文化事物 相对疏远 (2)汉藏 汉语 (3)北方 官话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所到之处,北方方言基本取代了原有方言。另外在清朝时,由于东北与内蒙古的开禁,山东、河北的农民大量向东北、内蒙古迁移进行开垦,以及向西北边疆等地移民,使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 (4)扩散 南迁 迁移扩散
4.(1)C (2)B (3)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4)绝对 局限 减小
5.(1)南方天气潮湿(多云雨,蒸发较多)夏季长。冬季阴冷,吃辣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抵御由于潮湿不适引起的疾病。
(2)南方天气炎热季节长,肉食不易长期保存,过去家庭没有冷藏设备(冰箱、冰柜等)。所以人们发明了这种美味且易于保存的腌制肉类的方法,现在食品保鲜很方便,加上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有害身体健康,于是这类食品不再成为家常便饭,而是偶尔尝鲜了。可见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3)内蒙古高原地形、草原广阔,地广人稀,人们唱歌跳舞声音宏亮,动作开放,体现一种豪放美的风格;而江南水乡小镇,地狭人稠,微风吹拂静静的湖面、小河,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比较细腻、纤秀、柔和,可见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
6.(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2)促进经济发展 满足人类需求 扩大交流 (3)20世纪50 高度产业化阶段 经济社会 交通条件
7.(1)夏 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 避暑 (2)雨过天晴 (3)远眺 观赏点
(4)庐山 (5)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6)规模 环境承载量
8.(1)A避暑山庄 B八达岭长城 E长江三峡 J杭州西湖 (2)人文 自然
(3)历史文化价值 美学价值 (4)夏 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观赏时机 (5)EF G (6)借景
9.(1)地质地貌 气象气候 水文 生物 (2)地貌 水文 动植物 (3)因时因季 把握观赏时机 (4)美学 感受自然景观的美 (5)多样性 长存性
10.(1)北京故宫 八达岭长城 (2)京沪 陇海 宝成 成昆 南昆 湘桂 京广 浙赣 沪杭 (3)泰山 龙门石窟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秦陵兵马俑 都江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71322.html

相关阅读: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