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7单元
考点1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前自主学习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 农业 方面。
①农业:
a.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 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②工业:
a.废弃 部门管理 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
【疑点1】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后世留下什么启示?
指点迷津:
①改革应该有正确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②改革应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全盘否定前人的优秀文明成果。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 工业 方面。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 重 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 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及原因:
①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②原因: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没有突破原来的 计划 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是用 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 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②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 个体 劳动者和 合作社 得到迅速发展。
③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④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果: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苏联解体 。
【疑点2】二战后苏联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指点迷津: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③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④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
课堂精讲精练
1.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1)指导思想: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2)内容:
①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革。
②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收效甚微,以他的下台告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期陷入困境。
(4)造成结果的原因: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在斯大林模式下的政策调整,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国情的发展道路。
【例1】(2010?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答案:D
变式训练: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开始、以政治为重点,对政治、经济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认识。
(1)解体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2)认识:
①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实行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③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失败。中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2】(2010?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答案:C
变式训练: 2008年6月11日,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来华,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了题为“苏联解体的原因”的演讲,他指出:“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终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这一改革,特别是他推行的激进‘政治改革’,摧毁了党和社会主义政权。”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解体的主要原因
B.赫鲁晓夫改革就开始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D.西方反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是解体主要原因
解析: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强调了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故C符合题意。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C
特别提示
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72867.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