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略谈城乡关系之变
1、从一定意义上说, 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政府相应地做出了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这就大大加速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使农民工迅速成为城市非正规就业的主体,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在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缓解城乡矛盾是一项紧迫任务。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面对城乡“四元”结构下的矛盾和问题,3D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内部一体化发展(D“根本途径”文中没有相对的表述,也找不到足够的依据);对农民的基本方针是:“富(农)民为本”。
1、下列对导致我国城乡矛盾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国初期,国家把重工业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B.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奉行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
C.户籍制使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之间各种差距持续扩大。
【答案】D
【解析】(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B.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二元”“三元”和“四元”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政府为解决城乡矛盾所作的努力。
C.乡镇企业迅速崛起,部分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城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D.“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对进城农民实行友好型政策,城乡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答案】A
【解析】(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虽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城市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城乡“二元化”结构式关键因素之一。
B.乡村工业化,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乡镇工人,促进了我国社会“三元”结构的形成,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鼓励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将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速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从而有力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D.“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内部一体化”的发展,既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解决我国城乡矛盾的根本途径。
【答案】D
【解析】( “根本途径”文中没有相对的表述,也找不到足够的依据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 4A将处以学官(译解:打算任命他为学官。处:委任,)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译文: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独自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领取俸禄不是我的愿望。得分点:①性:天性;②自乐:独自喜欢;③闲旷: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④爵禄:加官进爵,领取俸禄;⑤愿:愿望,想要的。)”5①固辞还山(坚持推辞回家)。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5②敦儒又辞(朱敦儒有推辞不去)。5③避乱客南雄州(避乱客居南雄州,即在南雄州避乱),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译文: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深通治国之理,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恭敬谦逊。得分点:①深达:深知,精通;②治体:治国的道理;③经世:经天纬地;④称:称赞;⑤靖退:恭敬谦逊)。诏以为右迪功郎,4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下令肇庆府敦促朱敦儒前往皇帝的行宫。敦:督促),5④敦儒不肯受诏(朱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5⑤风动郡国(震动州县),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5(6)敦儒始幡然而起(朱敦儒才幡然醒悟而出仕)。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4C与李光交通(和李光勾结。交通:交往。应理解为:勾结)
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厉:激励),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
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废黜。作者认为,朱敦儒虽然志行高洁,但老年时怀有舐犊之爱,又害怕流放,故晚节不保。
【解析】认为朱敦儒晚节不保的并非是作者,而是那些议论者即“谈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处以学官 处:委任
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 敦:督促
C.与李光交通 交通 :交往
D.爵禄所以厉世 厉:激励
【答案】C
【解析】
A将处以学官(打算任命他为学官),处:委任。
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下令肇庆府敦促朱敦儒前往皇帝的行宫),敦:督促
C与李光交通(和李光勾结)交通:交往。应理解为:勾结
D爵禄所以厉世(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厉:激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固辞还山 ②敦儒又辞 ③避乱客南雄州
④敦儒不肯受诏 ⑤风动郡国 ⑥敦儒始幡然而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①固辞还山(坚持推辞回家)【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
②敦儒又辞(朱敦儒有推辞不去)【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
③避乱客南雄州(避乱客居南雄州,即在南雄州避乱)【避乱,与品行无关】
④敦儒不肯受诏(朱敦儒不肯受诏)【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
⑤风动郡国(震动州县)【是指谯定、苏庠、张自牧等】
⑥敦儒始幡然而起(朱敦儒才幡然醒悟而出仕)【是指朱敦儒受朋友点化后,猛然醒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起的朱敦儒,安贫乐道轻名利。尽管他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在朝野都很有名望,多次被举荐为官,他均拒绝不仕。
B.朝廷征召才德之士辅佐治国,朱敦儒再次推辞。后来朋友以复兴国家为由劝他出仕,他才入朝应对,被赐进士出身。
C.朱敦儒有文学才华,精通诗及乐府,风格婉丽清畅。秦桧当权,喜欢任用骚人墨客粉饰太平,朱敦儒因此备受重用。
D.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废黜。作者认为,朱敦儒虽然志行高洁,但老年时有舐犊之爱,又爱怕被流放,故晚节不保。
【答案】D
【解析】认为朱敦儒晚节不保的并非是作者,而是那些议论者即“谈者”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5分)
【翻译】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独自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领取俸禄不是我的愿望。
【得分点】①性:天性;②自乐:独自喜欢;③闲旷: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④爵禄:加官进爵,领取俸禄;⑤愿:愿望,想要的。
(2)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5分)
【翻译】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深通治国之理,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恭敬谦逊。
【得分点】①深达:深知,精通;②治体:治国的道理;③经世:经天纬地;④称:称赞;⑤靖退:恭敬谦逊。
【译文】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他的父亲朱勃,在绍圣(宋哲宗年号)时期担任谏官(官职名)。朱敦儒志向高洁,虽然是平民,但是有在朝廷在民间都有声望。靖康(宋钦宗年号)年间,被召到京师,打算任命他为学官,朱敦儒推辞说:“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不是我的愿望。”坚持推辞回家了。宋高宗即位,下诏让各地推荐在民间有品德的读书人,参与选拔的人让他们写文章考试,选中的人给与官职,于是淮西部的使者说朱敦儒有文武的才能,就把他召来了。朱敦儒又推辞。在南雄州避乱,张浚上奏让他到军营商议计策,他没有去。
绍兴(宋高宗年号)二年,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很了解治理国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的才能和谦让。
于是皇帝又下诏让他担任右迪功郎,下令肇庆府让他们督促朱敦儒去皇帝的行宫觐见,朱敦儒不肯受诏。他的朋友劝他说:“如今天子把席子空出来等待贤能的人来做,希望能够振兴国家,谯定被从蜀地召来,苏庠被从浙地召来,张自牧被动长芦召来,都是名镇京城,风动地方,你为什么偏要住茅屋吃青菜,在山里老死呢!”朱敦儒才表示出山。到了京城以后,皇帝命他到偏殿会话,他的见解非常明畅。皇上很高兴,赐他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不久兼任兵部郎官,又升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赶上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敦朱儒提倡异端学说,和李光勾结。宋高宗说:“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如过这个人可以,是文臣的话就能升到侍从,是武臣的话就能升到节钺。如个这个人不行,就算一条命也不能轻易给他。”朱郭儒于是被罢免。绍兴十九年,他上疏请去还乡,被准许了。
朱郭儒向来精于写诗和乐府诗,婉丽清畅。当时奏桧当政,喜换奖励骚人墨客来粉饰太平,秦桧的儿子秦?也喜欢诗,于是先任命朱敦儒的儿子为删定官,又任命朱敦儒为鸿胪少卿。秦桧死后,朱郭儒也被罢免了。
议论的人说朱敦儒老年为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害怕被流放,所以晚节不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 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
【注释①提供的答题信息】:a此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b作者对南宋统治者放弃北伐,以求苟安的不满情绪;c作者表达了不愿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决心北伐,收回失地的决心
② 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
【注释②提供的答题信息】:a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b表明诗人将学习或效法祖逖立志荡平外敌,保固南宋江山
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贼”
【注释③提供的答题信息】:a 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b表明作者要率军北伐“大破贼”的决心
8、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5分)
【解答】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①通过“正好”“不须”二词,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②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9、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6分)
【解答】词人①借“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②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样。
【附】:
【全词大意】居高楼上四处眺望,深感如此地势的情意,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长江天险象鬼神设施,竟被糊里糊涂地看作,划分南北的天然疆界。一条江水横奔纵陈,峥嵘的山岗环绕三面,都做出争夺雄奇、进取中原的姿势。六朝统治者干了些什么事?只依靠天然的险阻作为一时苟安的自私之计。
可笑东晋的权贵王导、谢安众人,居然登上高楼眺望边远,也装模作样学爱国的英雄洒泪挥涕。凭借着这有利的江山,却不去收复黄河、洛水一带地区,让敌人血腥蹂躏得无边无际。当前形势很好,正该北进长驱,不必再回头反顾,应该效法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谢玄在淝水大破秦贼,胜利的局势已经形成,用不着再问强敌是否相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4)(25分)
诺曼底知音
[美] 程敏
乔赛特女士不知道要找她的人是谁。她对密勒这个名字一点也没有印象。
“密勒先生说,他原本没有想过要去找您,但是当他某一次开口对我提了这个故事,却觉得如果不找到您,整个故事就像开了个头却收不了场一样。”一位自称是密勒的朋友,叫做培礼的先生说。
乔赛特女士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
“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培礼说,“让我从头说起吧!”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同盟国的军队。由英国渡海,要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这支庞大的部队包括四千多艘登陆艇、三百艘扫雷艇和七百艘军舰,有好几十万人,必须在同一时间送上同一地点展开登陆作战。密勒是其中的一位。
六月五日,不顾海上狂风怒吼、白浪滔天的恶劣天气,艾森豪威尔将军下达作战命令,大批满载军队和装备的船只陆续开出英国港口,在朴次茅斯港外的海上集结。然后由扫雷艇开路,其他的船舰随后跟进,驶向诺曼底海岸。
海上风浪很大,船上的官兵很多都晕了船,密勒的面色也发白起来,胃液上翻,得极力抑制呕吐。
“别紧张。”一个军官拍拍他,“你就等着吹奏胜利的乐章吧!”
他指的是他的苏格兰风笛——密勒是一位风笛手。
晚上浓密的云层布满天空,周围一片黑暗,德军的巡逻也因为天气恶劣而停止。盟军静静地等待黎明到来时大举登陆。
凌晨四点,放下登陆艇,风浪仍然很大,装甲车下了船,就被海水给淹没。接着炮击开始,简直是摇天撼地;几千艘船舰上的数十万火炮向德军阵地发射,一万架各式飞机从英国飞来,进行大规模轰炸。
密勒描述着那些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漫天硝烟。“那一刻让人以为,全世界的仇恨集中起来也莫过于此,这股仇恨已足以杀死全世界的人。你无法想像如此被仇恨,因为我们始终希望生活在爱中。那真是不可思议。”
士兵跳下登陆艇,冲上海滩,在猛烈的轰炸下,让人觉得已经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德军大举反击,盟军刚踏上海滩几步就被打死,尸体堆积如山。密勒见过同胞尽一切努力抢先登陆,他们在德军密集的机枪火力下却一个个倒下。
密勒庆幸自己不需要杀人。当然,他很愿意为祖国效力,尤其是看到那么多人浴血奋战,他们被地雷炸得血肉横飞。密勒明白必须消灭法西斯的决心,他并不害怕,但是有一瞬间他以为他们全都是疯子。密勒以激昂饱满的精神吹奏着风笛,充斥在心中的和其他官兵一样的仇恨动力却开始变成迷惘。
天大亮,海滩上仍在战斗,通往飞马桥的路上却出现暂时的宁静。就在这个时候,密勒看到不远处的农庄跑出一个小女孩。密勒惊讶地看着那个穿短裙的女孩,她拼命地奔跑,一头褐色的鬈发在空中飞舞着。密勒甚至一度产生错觉。以为自己身处在家乡,而那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苏格兰小女孩。
“音乐!音乐!”小女孩喊着。
小女孩跑到密勒的面前停下,一边喘着气,一边用手敲着密勒的风笛。“给我吹一首曲子!”小女孩仰着脸喊。
密勒呆了一下,望着女孩褐色的大眼睛,吹奏起《可爱的棕发女孩》。这是他童年时候十分喜爱的一首曲子,他一点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吹奏。这一个片刻,密勒和小女孩仿佛置身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身边是绿油油的草地、起伏的丘陵、友善的农庄、最原始而单纯的感情、羊群和牧人。风笛的声音带来无忧的愉悦,头上的白云缓缓飘着,没有战斗,没有杀戮,没有炮声隆隆。
接着几天诺曼底海滩一片血水硝烟,每天有两百艘船舰来到诺曼底。天气没有转好,没有蓝天白云,只有狂风呼啸,暴雨倾盆。但是盟军仍节节推进。
“接下来盟军的胜利就不用说了。”培礼说,“但是这段历史,密勒总是再三回忆起有关小女孩的那一段,他说,那是他生命里最不可思议的美丽插曲。”
乔赛特女士张大了眼睛。“我想起来了!”她突然喊道。
“对极了!”培礼微笑,“您就是那个小女孩。”
密勒和乔塞特在五十年后重复,两个人激动的拥抱在一起。这个故事有一个动人的开始,现在也有一个美满的结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乔赛特女士对密勒这个名字一点也没有印象,因为她与密勒在战场相见时是在五十年前,时间隔得太久。
B.在激烈的战斗中,有一瞬间密勒认为参加战斗的人全都是疯子,这表明密勒不想参加战争,也不想杀人。
C.看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密勒和其他官兵一样,充斥在心中的对法西斯的仇恨动力已经开始变成迷惘。
D.由于被密勒吹奏的风笛声吸引,年少的乔赛特在战斗的间歇中不顾生命危险从庄园跑到战场上来。
E.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天气的恶劣,其作用是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衬托战争的残酷和密勒对此时恶劣的心情。
(摘自《世界中学生文摘》)
【答案】:E(3分)、D(2分)、A (1分);BC不给分。
(2)“这个故事有一个动人的开始,现在也有一个美满的结束。”结合文意,说说句中“动人的开始”和“美满的结束”的含义。(6分)
“动人开始”的含义:指在残酷的战场上,在密勒十分苦恼和迷惘时遇到了给他精神慰藉的小女孩;
美满的结束”的含义:是指五十年后,年老的密勒与长大成人的女孩再一次相逢。
(3)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6分)
表现手法:运用了想象和对比的手法。画线句子描述的和平、宁静、美丽的生活图景是密勒和小女孩陶醉在音乐中所产生的幻觉,是想象之景,并与眼前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想感情:表现了密勒和小女孩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结合文本,探究小说塑造“密勒和乔赛特”两个人物形象的意图。(8分)
意图:①纯洁、善良、热爱生活、追求和平是密勒和小女孩的共同特点,而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就成了美好、纯洁、和平的象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对密勒和小女孩两个人物的塑造,一方面讴歌了人性的美好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③还表达了美好,纯洁与正义必将战胜一切邪恶的信念。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忠义奇男子杨小楼
杨小楼(1878-1938),原名杨三元,又名杨嘉训,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贤”的代表人物,有一代 “武生宗师”之誉。
1890年,四十七岁的杨月楼就因病亡故了。杨月楼临终之际,将自己的三儿子杨小楼托付给自己的换帖结义兄弟谭鑫培,并让儿子拜在谭鑫培膝下为义子。
幼年丧父的杨小楼,八岁那年进入了小荣椿科班。为二科“春”字辈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同科。小荣椿科班的班主杨隆寿给他开蒙,教他的第一出戏是《淮安府》。十一岁那年就登台演出《锤换带》里的高怀亮。
他身材瘦长,比同龄人个子要高,站在台上不好看,在科班里演戏,大家都曾瞧不起他,嫌他站在台上难看,又嫌他吃得多,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象牙饭桶”。但是小楼平时为人亲和,态度良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他并不是不放在心上,而是将自己被人嘲笑的事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因为人前受人轻视,所以人后练起功来更有着十分的倔强劲儿。变声期嗓子没有恢复,他就跑龙套积攒上舞台的经验。个子太高站在舞台上不好看,他就反复思考如何解决自己身高臂长舞台上动作不好看的弊病。
成长中的杨小楼,走出了少年丧父的哀痛,在刻苦练功中渐渐成长起来。他跟随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等认真学艺,后来又在谭鑫培的帮助之下拜上了俞菊笙为师。
十七岁出科以后,杨小楼演出于京、津两地,二十四岁以后搭“宝胜和”班,谭鑫培又提携他进入“同庆班”,名气越来越大,杨小楼逐渐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1906年,二十九岁的杨小楼被清宫?平署以“民籍教习”挑选入宫,成为了内廷供奉。
杨小楼进宫首演的戏是《长坂坡》,杨小楼演出赵子龙就有“长坂坡前活赵云”之誉,加上进宫给西太后演戏,战战兢兢但是却分外卖力。这一亮相,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和喜爱。
一次杨小楼在宫里演戏时耍珠子,不小心将戏台角上放置的檀香木架子损坏了,慈禧太后见此即传唤杨小楼见驾。众人都悄悄地替杨小楼捏了一把汗,因为慈禧太后的脾气的确是不好摸。谁知慈禧太后竟和颜悦色地问询他为什么会出此差错,杨小楼说自己是连演四出戏,加之身体近来不好,体力实在难以支撑。慈禧听罢面上显露出痛惜之色,遂让杨小楼以后演出不要连续演这么耗费体力的大戏。不但没有丝毫责备,还额外多赏赐了银两。
慈禧太后喜欢看自己的戏,那是作为一个内廷供奉的艺人的最高荣誉,杨小楼没有因为频频上戏而有丝毫的骄傲。慈禧太后看戏之后常有重赏,杨小楼更没有因为慈禧太后的恩宠而感到丝毫的虚荣,相反却是充满了恐惧。谁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几番思索之后,压力越来越大的杨小楼决定选择弃艺出家、隐名避祸,来保全身家性命。杨小楼在北平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挂单出家,当了道士,自号“超范子”。
抗日战争期间,杨小楼积极参与赈济灾民、慰劳将士的义务戏的演出。演这些戏,杨小楼要么不计报酬,要么分文不取。1936年,伪冀东政府的长官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为过生日举办堂会,抛出重金邀请杨小楼,杨小楼不为所动,以“不当亡国奴”为由严厉拒绝。虽面临着抄家丧命的威胁,然面不改色,不加让步,最后殷汝耕只得强行让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杨代替演出,还无理取闹地扣下了戏箱。杨小楼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遂从此产生了不再登台的念头。他为拒与日寇合作,留起了胡须,重披上了道袍。
1937年,国破家亡再次让杨老板披挂演出,他在第一舞台与郝寿臣合作出演《九伐中原》。剧中的英雄姜维到了生命的穷途,念白道:“四十五万铁甲雄兵,只剩下七人五骑……”
姜维此时是英雄末路,是口吐鲜血,涕泪交流。谁会知道,此时的杨小楼竟然也咳出鲜血。这是抱病登台的杨大老板对英雄的呼唤。
1938年2月14日杨小楼逝于北京。这位人间奇男子,一生在舞台上演出英雄,在台下也不是孬种。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站住了是个“人。
(选自《传记文学》,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初,身材瘦长、饭量又大的杨小楼并不被同行看好,同行们还嘲笑他为“象牙饭桶”,对此杨小楼从不在意。
B.杨小楼进宫首次给慈禧太后演《长坂坡》时,饰演赵云,杨小楼高潮的演技和卖力的表演,获得了慈禧的肯定。
C.杨小楼有一次给慈禧太后演出时出了点差错,慈禧太后得知是体力透支引起的,就不再让杨小楼演耗费体力的大戏。
D.杨小楼一生充满神奇色彩,如在事业如日冲天之时,曾经先后两次隐姓埋名,出家当道士,以此保全身家性命。
E.得到慈溪的恩宠而不虚荣,面对汉奸未必而不改色,杨小楼用自己的行动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作了注脚。
【答案】B(3分),E(2分),D(1分) , AC(不给分)。
(2)命运坎坷的杨小楼为什么能够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6分)
【答案】①得到了著名武生杨隆寿的教导。②自身的刻苦练功,且善于取长补短,总结经验。③得到了谭鑫培的提携。
(3)、文章标题“忠义奇男子杨小楼”,请分别举一件事例来说明杨小楼的“忠义”和“奇特”的特点。(6分)
【答案】忠义:面对汉奸殷汝耕的威逼和金钱的诱惑,杨小楼没有演出,表现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做到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持。
奇特:面对慈禧太后的恩宠,杨小楼没有产生虚荣心而迷失自己,而是保持了清醒的认识,选择弃艺出家,隐名避祸的做法。
(4)对于倒数第二段内容,有人认为多余,可删去;有人认为是重要的内容,不能删去。你对此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观点一】是重要的内容,不可删去。①这一段主要写杨小楼饰演英雄末路的姜维,姜维九伐中原的事迹,表现了姜维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杨小楼通过饰演姜维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之心,并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报国的决心,强化了文章的主旨;②前面两次写了杨小楼为个人安危而采取了出家避祸的事件,而这一段的内容写杨小楼为了国家危亡而不再顾及个人安危,进一步丰富了杨小楼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多余,可删去。①前面通过杨小楼为抗战义演和拒绝殷汝耕事件的对比已经鲜明地突出了杨小楼爱国、报国的形象,饰演姜维的内容主要表现杨小楼报国的形象,与前面的内容重复;②这一段的内容不是直接表现杨小楼的爱国情怀,而是曲折委婉地表现杨小楼的爱国情怀,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言之成理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答案】C
A高考也仅仅是一次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了,重症旗鼓,只要努力,终有死灰复燃的一天。
【解析】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不恰当原因,贬词褒用
B“富贵”两字常在一起,有人以为有富即贵。殊不知富和贵并没有内在逻辑,更没有必然联系,富而不贵的情况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多。不恰当原因:对象不当
C中国人素有安土重迁的情结,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只是一味强调经济补偿,会给搬迁工作带来困扰。
【解析】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此处使用恰当。
D进入夏季以来,西北部分省市遭受着旱灾的煎熬,江南一带却连续几个月五风十雨,部分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出行困难。
【解析】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恰当原因:望文生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D )
【答案】D
A目前国际粮价依然面临不确定性,决定粮价持续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下调是否反映在价格中;二是价格上涨对市场需求的抑制是否开始发挥作用。
【解析】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前面是“上涨”,后面是“是否”,把“是否”改成“不能”。
B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不仅南方城市近几年经常在暴风雨中变成“水城”,北方城市也常常因遭遇暴雨而陷入混乱,表明城市应对危机的措施和能力都有待提升。
【解析】搭配不当,“措施”不能和“提升”搭配。
C懂喝茶、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茶、酒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去,而是要在口里含一会儿,漱一漱,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和尽可能多的味蕾充分接触。
【解析】赘余,“目的”与“为了”重复
D全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活动,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能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在岗职工获得至少一次本岗位职业技能提升机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
【答案】B
【解析】根据前文可知,陶渊明应排在袁中郎的前面,①为承接句,放在首位,⑥为总结句,放在末尾。故选B.
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的结合,它们集中的体现在陶渊明和袁中郎身上。①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④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学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③使文学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②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盛行,⑤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⑥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冲淡自然。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②④③⑤①⑥ D.④②③⑤⑥①
16、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阐述放宽在大陆毕业的台湾学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策的?请分店概括,每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进一步放宽在大陆毕业的台湾学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策。大陆企业可按照就业管理的相关规定,自主招用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就业;在大陆毕业的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可与大陆居民同等条件到大陆企业就业。在福建、江苏试点的基础上,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4省市为试点地区。在大陆毕业的台生,通过公开招聘可以到试点地区的事业单位就业;取得大陆认可学历的台湾居民可到试点地区的高等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工作。大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加强对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的就业服务,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通过多种措施为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提供便利。
【答案】①积极促进他们在大陆企业就业。②扩大他们到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③加强对他们在大陆企业、事业就业的服务。
17、依照下面示例,以“春姑娘”开头,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春姑娘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春姑娘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
【示例】
春姑娘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
春姑娘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社会上涌现出了更多的“最美”,从“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道德力量,以及对于民众的震撼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最美”已成为社会上一道最温馨与和谐的靓丽风景。虽然,很多“最美英雄”都付出了沉重,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然而,在他们高尚的道德感召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觉加入“最美”行列。有评论说,“‘最美’绝非迸发于瞬间,而是孕育日久,犹如那蓦然盛开的鲜花,早已有阳光雨露滋养,含苞待放多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现实型新材料作文。本题现实型新材料作文的含意相对较为显豁,不像寓意型材料作文的含蓄。本题是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求分析对较多则材料在内涵上的异同之处,重点在找到这几则材料内容上的共同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的立意。这三则材料内容的共同点是记叙“最美”的人的感人事迹,其中心为赞美、弘扬向善、行善的社会美德。据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平凡中也有伟大的力量;②再小的善举也能显示出博大的爱心;③不畏代价,追求高尚;④美存在于有爱心的行动中;⑤要善于滋养自身的真善美;⑥向善、行善、扬善。
【参考标题】
1.感悟“最美”
2.平凡的美丽
3.为善行喝彩
4.让我们与善举同行
5.瞬间的最美
6.善行永恒
7.瞬间与永恒
8.善念铸就“最美”
9.与人为善,生命常青
10、心存善念,世无荒原
【考生好标题】
1、最美的人(生命)
2、最美的人生“风景”
3、给“最美”下定义
4、祭奠最美的容颜
5、生命中的最美
6、危难中那抹美丽
7、人性的那份善良
8、精神之花最美
9、守住人性的善良
10、让生命绚烂如夏花(泰戈尔:“让生如夏花之绚烂,让死如秋叶之静美”)
【考生偏、离标题】
1、残缺是一种美丽
2、最美的母爱
3、母爱的伟大
4、最美的教师
5、最美的司机
【范文示例】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善,是埋藏于每个人心灵中的花种。一个真诚的笑容,一次伸手的搀扶,一碗清澈的凉水,一句真心的鼓励……只是这些,只要这些,善的种子就会在心间开出最美丽的花,散发最甜美的香气,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力所能及的行善,如果你指望从中获得回报,那么,它的汇报是心灵的平静,它可以使我们活得坦然,活得踏实,甚至可以使我们活得骄傲。“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他们并没有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的行善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称赞,他们的心灵自然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慰藉。
与人为善,事业可成。善有善报,行善之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的同时,便为自己种下了“善德”的种子。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有个著名的“祀下之履”的故事,他恭恭敬敬地替老人多次捡鞋并穿好,后来也因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张良正因为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②姬昌初春打猎获得母鹿而不取,因“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反之,不善之人,即使一朝得势,也往往落得个千古骂名,为人不齿。
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社会是个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者众人去维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分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③“两根萝卜度一日,三十万元助学子”这是海口善良教授陈启贤的真实写照!老人吝啬又大方,他对自己的生活吝啬,只为将那善良的帮助带给他人,让我们嗅到他那善良那美丽的馨香!放眼望去,生活中,岂一个陈启贤?④中国首善陈光标、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太多太多的善良人,释放着善良的馨香,可谓花香沁满园!在这样的馨香浸润下,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⑤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深沉的一轨,体现了日耳曼民族大气的善良;而此时的⑥日本却还在篡改他的历史教科书,美化他的强盗侵略行径,不断给大和民族的善良蒙上尘埃。世界能否和平与稳定,其原因明眼人一看便知。
为善是一种美德,无论修身还是治国,都应以善为先,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范文点评】
本文的作者能抓住三则材料的中心立意:“与人为善,善莫大焉”。文章开头紧扣标题,用形象的语言对“善”进行了阐释。主体部分以“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与人为善,事业得以成功”、“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三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阐释时结合材料,举例丰富,内容充实。在语言表达上也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是一篇不错的应考作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7567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