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课程高考化学Ⅱ卷主流题型的分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09年高考已经接束,虽然我们化学教师和我们的学生一样心中有这样或那样的怨气,但为了新一届的高三学生,我们还是应该认真研究“过去时”的09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09年广东高考是新课程的第三年高考,是以化学科名题的最后一年,也是广东高考的又一个拐点,随后化学这门学科的考察会以理科综合的方式呈现。新的模式一定是新的题型吗?一定不是,因为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和考查的知识内容不可能改变,所以考查的题型一定是化学单科试卷中有一定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的试题。新的考试模式有一定的轨迹可寻吗?如果有,它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改是近三年乃至近五年广东高考试题中重现率较高的试题。04年广东做为新课改实验区实施新课程试点后,从05年高考开始,广东高考Ⅱ卷试题考查力度明显增加,题目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形、坐标式图表、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在近五年的广东高考试题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有:一是流程类试题,05年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后,连续5年的高考年年必考,重现率达100%;二是图像、表格数据归纳类试题,05年出现后,每年都有,成为考试热点;三是探究性实验题,新课程高考第一年,07年广东试卷第一次出现考查假设和实验报告填写的试题后,随后两年也是年年必考,重现率达100%。这些试题的出现是新课程改革催生的必然结果,试题一方面能够凸现出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STSE),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突出对学生素质的考查,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试题都有着共同的特性,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具体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认真研究这些Ⅱ卷题型,对于即将到来的2010年的理科综合备考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一、流程类试题替代无机框图推断题

 

流程类试题最早出现在2000年的上海高考试题中,随后在江苏和广东高考试题中相继出现并逐步替代无机框图推断题。与无机框图推断题以元素特性为中心,以同种物质间的框图转化为线索背景,以物质性质和物质的转化为考查点不同,流程类试题摈弃虚拟的框图,以与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实际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为中心,以流程图为信息背景,以物质的性质、转化、分离等为考查点,将实验、元素化合物及理论等内容有机融合。与无机框图推断题相比,流程类试题的优点是:素材来源广泛,工业流程、最新科技成果信手拈来;流程中超纲的可以不设问,提问灵活,不受素材限制,有些小问的答案设计为开放或半开放也很方便;流程图只提供一个素材背景,即使其中某些物质推不出也不影响后面要回答的问题,减少了“连带丢分”,降低了猜题押题的风险。

 

流程类试题就是将实验过程或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步骤或物质转换或生产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实验或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试题。流程类试题一般涉及的是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推断、物质的鉴别、以及运用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侧重于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对思维的逻辑推理要求较高。

流程类试题的结构分题头、题干和题尾三部分。题头一般是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或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包括附产品);题干部分主要用框图形式将操作或物质转换或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表示出来;题尾主要是根据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设制成系列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如05年广东22题:

 

[题头]钛(Ti)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钛白(TiO2)是目前最好的白色颜料。制备TiO2和Ti的原料是钛铁矿,我国的钛铁矿储量居世界首位。

[题干]

 

 

 

 

 

 

 

 

 

[题尾]⑴ Ti的原子序数为22,T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周期,第______族。

⑵ 步骤①加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上述制备TiO2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副产物是___________;考虑成本和废物综合利用因素,废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⑷ 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

已知:① C(s) + O2(g) == CO2(g);△H = -393.5 kJ/mol② 2CO(g) + O2(g) == 2CO2(g);△H = -566 kJ/mol③ TiO2(s) + 2Cl2(g) == TiCl4(s) + O2(g);△H = +141 kJ/mol则TiO2(s) + 2Cl2(g) + 2C(s)== TiCl4(s) + 2CO(g) 的△H = _________________。反应

TiCl4 + 2Mg == 2MgCl2 + Ti 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05年以来广东高考试题中的流程类试题可见下表:

年份

题号

分值

题型

考查内容

相关考点

05年

22

12分

实验

TiO2的制取流程

元素周期表、Fe3+的氧化性、物质分离的方法、盖斯定律和物质制取过程中的保护方法等

 

 

 

06年

20

12分

实验

获得纯净氧化铜的制取流程

不溶性物质的分离、利用水解反应除杂、可溶性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水浴加热、反应速率的测定等

22

13分

无机

Mg(OH)2的生产工艺

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应用、环保材料等

25

10分

有机

胶粘纤维的制取流程

有机分子是的书写、有机反应的判断、有机基本概念等

 

07年

21

10分

实验

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的流程

化学简单计算、常用的仪器主要用途、物质的检验及分离等

24

10分

无机

制备高纯二氧化锰的流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利用水解反应除杂、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分离等

08年

19

11分

实验

碳酸钠的分离与提纯的流程

常见离子的性质、物质的分离、盖斯定律等

23

11分

无机

高纯硅的制备的流程

化学方程式书写、可燃性气体的验纯、硅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盐类的双水解等

09年

22

12分

无机

生产硼砂的固体废料回收镁的流程

物质的溶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离子的性质等

 

 

 

 

 

 

 

 

 

 

 

 

 

 

 

 

 

 

 

 

 

 

 

 

 

 

 

 

 

 

 

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流程类试题往往通过对某种重要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简图分析, 考查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水解理论、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绿色化学以及以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分析流程题需要掌握的技巧是:浏览全题,确定该流程的目的,看懂生产流程图;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解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或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如07年广东24题:

 

 

[流程的目的]以软锰矿为原料,利用硫酸亚铁制备高纯二氧化锰。(软锰矿的成分有哪些?如何除去其中的杂质?等问题是构成流程的主线)

 

[流程外的信息]某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Si(16.27%)、Fe(5.86%)、Al(3.42%)、Zn(2.68%)和Cu(0.86%)等元素的化合物。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流程中相关的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的应用和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流程中的反应]二氧化锰在酸性条件下氧化亚铁离子、三价铁离子和铝离子与氨水生成氢氧化物沉淀、铜离子和锌离子与硫化锰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等。

 

解答流程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物、产物的分子式书写要正确;化学方程式要配平,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一定要书写正确;等号或可逆符号不能少;沉淀、气体、固态、水溶液等符号要标明。注意评价或比较实验方案要全面,反应物种类多少、是否易得、是否对环境有污染;反应产物的种类多少,对目标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是否有影响;反应条件是否苛刻;仪器、设备是否要求高;工艺流程、实验步骤的多少。注意描述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化学原理的角度、用化学语言作答;要抓住主要问题,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要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

 【典型例题讲评】(07年21题)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工艺流程如下:

 

 

 

 

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欲制备10.7 g NH4Cl,理论上需NaCl          g。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3)“冷却结晶”过程中,析出NH4Cl晶体的合适温度为          。

(4)不用其它试剂,检查NH4Cl产品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是      。

(5)若NH4Cl产品中含有硫酸钠杂质,进一步提纯产品的方法是                 。

 

解析:该题目是涉及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工业上氯化铵的制备及后续处理问题,知识点有几个:①溶解度曲线的使用方法;②对“蒸发浓缩”操作的理解和掌握;③如何使用溶解度曲线来解释混合溶液的冷却结晶的过程;④考查NH4Cl产品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⑤考查重结晶应用及操作方法。(1)第一小问比较简单,只要把氯化钠和硫酸铵制备氯化铵及硫酸钠的复分解反应写出来,按照反应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有效数字的写法,由于给了10.7,小数点保留一位,后面的NaCl在求解的时候小数点也和给定的条件一样保留一位。(2)写出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的仪器关键点是蒸发浓缩是直接加热,首先需要蒸发皿。(3)当溶液冷却到40℃时,氯化铵和硫酸钠相比,溶解度最小,开始冷却析出,一直到33℃,再低于该温度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了,硫酸钠开始析出,所以范围只能是两者之间,即33~40℃之间。(4) 题目要求不用其他试剂,这样就排除了通过加入其他试剂进行鉴定的可能性。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成HCl和NH3,采用加热法进行鉴定是最可靠的方法。要鉴定产品是否纯净,不仅要采用加热法,还要观察产品是否有残留,以确定是否只有氯化铵而没有其他物质。(5) 将两种盐进行分离,常规的实验操作就是重结晶。

 

答案:(1)11.7(2)蒸发皿(3)35℃(33~40℃均可得分)(4)加热法;取少量氯化铵产品于试管底部,加热,若试管底部无残留物,表明氯化铵产品纯净(5)重结晶

 

二、归纳类试题凸现考查理科素养

以图像、数据、图表为信息源的试题在05年以前的全国、上海和广东高考试题中也有出现,但试题多数注重化学反应与二维图像、数据关系的表象识别、判断及简单运用,缺乏对图像中的反应规律和数据变化中的化学规律的深层剖析考查。05年及以后,广东高考在图像和数据表格归纳类试题上做了大胆而且非常有实效的探索和创新,这些年所出现的图像和数据类试题,却是要求能够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从题干的问题情景(图像和表格数据)中,认识变量(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溶液酸碱性和取代剂的位置等)的变化对应变量的影响,从而归纳得到条件与产物的存在形式、反应的程度、反应速率的快慢等的内在关系;或者是通过分析图像、表格数据、实验设计和简单化学计算归纳得到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解释说明有关原理或事实和绘制反应图示。简单地说,这些试题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类:

 

(1)05年广东23题、06年广东23题和07年广东26题属于要求从图像中归纳出规律,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05年广东23题分析如下:

[图像]

 

 

 

 

 

 

 

[规律]一定条件下,改变反应温度,Xe和F2反应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应用]①420K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消耗1 mol Xe,则转移电子______mol。(考查识图能力,确定一定温度时反应的主要产物,同时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答此文要注意第二小问的相关提示)

②600~800K时,会发生反应:XeF6(g) XeF4(g) + F2(g) , 其反应热△H_____0(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提供新的情景仅仅是表象,阵阵的目的是考查中学阶段重要的知识点)

③900K时,容器中存在的组分有_________________。(考查识图能力和可逆反应的特征)

(2)05年广东25题、07年广东22题、07年广东28题、08年广东24题、08年广东26题和09年广东20题属于要求从表格数据中归纳出规律,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07年广东22题分析如下:

[表格数据]

实验编号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82-)/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2

[规律]一定条件下,改变c(I―)或c(S2O82-),反应时间即反应速率均发生变化,说明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都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应用] ①显色时间t2=           。(考查运用规律和处理数据能力,计算点可以是①和⑤或②和⑤)

②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提供新的情景仅仅是表象,阵阵的目的是考查中学阶段重要的知识点)

(3)08年20题、08年24题、09年20题和09年24题属于要求通过分析图像、设计实验和简单化学计算归纳出反应变化的规律,运用图示表达反应规律。

这些试题对信息阅读、理解、分析、整理、组合和应用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命题与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能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提高获取相关有效信息的素养相对应。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读取、分析与处理能力,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另一方面考查灵活运用一些重要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05年以来广东高考试题中的归纳类试题可见下表:

年份

题号

分值

题型

考查内容

相关考点

 

 

05年

23

9分

无机

氙(Xe)和F2反应平衡分压图

图像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等

25

10分

有机

烯类化合物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的相对速率表格数据

数据归纳及应用、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有机方程式书写等

06年

23

8分

 

无机

 

水中铅各形态的浓度分数α随溶液pH关系图

图像分析、数据分析、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等

 

 

 

07年

22

8分

实验

“碘钟”实验

数据归纳及应用、化学简单计算等

26

12分

无机

磷酸钙盐中钙离子浓度随pH变化

图像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移动等

28

10分

有机(选考)

取代苯甲醛发生Perkin反应相应产物的产率数据

数据归纳、有机物命名、有机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移动等

 

 

 

 

08年

20

11分

实验

CO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设计、化学反应速率简单计算、绘制图像等

24

12分

无机

有催化剂与无催化剂两种情况下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示意图

绘制反应过程图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有关化学平衡的简单计算等

26

10分

(有机选考)

催化剂在氧气气氛中对一系列醇氧化成醛反应的催化效果

有机方程式的书写、数据归纳及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

 

 

 

09年

20

10分

实验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1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图等

化学反应速率简单计算、数据归纳、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绘制一定条件下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等

24

11分

无机

溶液中铝各形态的浓度的对数lgc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浓度配置的简单计算、

 

 

 

 

 

 

 

 

 

 

 

 

 

 

 

 

 

 

 

 

 

 

 

 

 

 

 

 

 

 

 

 

 

 

 

 

 

图像类试题一直是广东高考试题的特色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从绘制实验装置图(制备氨气)到识别反应过程图(Xe与F2反应,溶液中PH大小与铅元素的存在形式,溶液中PH大小与钙元素的沉淀形式),到绘制反应过程图(08年要求绘制物质的生成量与时间关系图和催化剂与反应进程图,09年要求绘制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和硫酸铝铵中铝各形态的浓度的对数lgc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年高于一年。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像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它考查范围广,中学化学中的所有内容,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进行考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以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会不断增多。图像是化学图像题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像把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像题必须抓住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溶度积等)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像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形”、“义”、“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图像的“原点”、“交点”、“转折点”、“终点”的涵义。解图像题一般思路为:首先需认清纵、横坐标各表示什么量,然后再从曲线的起点位置及曲线的变化趋势确定函数曲线的增减性;理解曲线斜率大小即曲线“平”与“陡”的意义;准确把握各特殊点(原点、曲线的拐点、最高点及交叉点等)的含义;准确理解某些关键数据在解题中的特定作用,找出直接或隐含的化学相关知识才能快捷地解答出答案。数据转化为图像即绘制图像时一定要具备寻找分段函数的能力和寻找特殊值的能力,明白任何方程均有其独特的图像表现能力,有时是连续线段、有时是不连续的跳跃线段、有时是交叉线段等。答题时能够从数据中先理出几个特殊点,连接时一定要注意是直线还是曲线,是变点还是不变点,是否有拐点。

【典型例题讲评】(07年26题)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种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A:用浓氨水分别调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NH4)2HPO4溶液缓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剧烈搅拌下,将H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Ca(OH)2悬浊液中。

 

 

 

 

 

 

 

 

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备Ca5(PO4)3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         +        

②5Ca(OH)2+3H3PO4=                                                

(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                                       。

(3)方法B中,如果H3PO4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               (填化学式)。

(5)糖沾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和酸碱反应的了解,考查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形式的能力、读图解析和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化学平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原子守恒可以配平反应方程式,方法A与方法B对比,主要是A产物有副产物NH4NO3,原子利用率不高。本题后二问要利用平衡思想解决,人体pH基本上在7.39~7.41,所以钙主要存在形式为Ca5(PO4)3OH,结合其电离平衡可以分析酸会促进其电离而溶解,造成龋齿。

答案:(1)①10NH4NO3、3H2O②Ca5(PO4)3OH↓+9H2O(2)唯一副产物为水,工艺简单(3)反应液局部酸性过大,会有CaHPO4产生(4)Ca5(PO4)3OH(5)酸性物质使沉淀溶解平衡:Ca5(PO4)3OH(s) 5Ca2+(aq)+3PO43-(aq)+OH-(aq)向右移动,导致Ca5(PO4)3OH溶解,造成龋齿

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今后从事自然科学实践的必备素质。数据分析归纳型题目往往给出一定的实验记录,要求从实验数据出发,观察数据,分析数据,找出定量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进而从物质内部结构做出解释。这是化学研究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信息转换能力。含数据表格的化学试题,就是将物质的某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根据表格中数据提供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按其内在联系抽象成知识与规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题型。数据一般是通过化学实验实测的,也可以是教科书中提供的物质本身就具有的性质数据,如溶解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数据的灵活运用和分析处理的能力。解答数据分析归纳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区分变量(一般是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催化剂、压强,官能团或烃基的影响如数目、位置等)和因变量(一般是时间、反应速率、生成量、产率、平衡常数)。数据归纳时,反应变量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都是从反应变量所表现出的数量、质量或状态的事实中推导或分析出来的,实验中很多反应变量就是实验条件,解答试题时,应该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反应变量。同时,对其他无关变量或非研究变量应进行控制。解答试题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分组法,通过比较变量的共性和差异性确定分组,如可以是A一定,B变化,C的变化为一组;B一定,A变化,C的变化为另一组。通过分组使思考范围缩小,减少分析的盲目性。有些题目的信息,隐含在所给数据中,需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中得出信息和规律。解答试题时还要注意分析数据的变化,理清每组的变化趋势,是递增还是递减?是否有不变数据?是先递增后递减还是先递减后递增?是正比还是反比?公倍数是多少?浓缩规律时要注意分析适用范围(或前提条件)是什么?什么因素变化?引起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归纳规律一定要限制在题给数据的范围之内,不要随意扩大从题给数据所得出规律的适用范围。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具体(一般是题给的量,如07年22题碘钟中浓度和时间,07年28题是甲基或氯原子的数目与位置或产率),不能太抽象模糊!一定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回答,不能太空洞。

 

【典型例题讲评】(07年22题)“碘钟”实验中,3I-+S2O82-=I3-+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O42-)/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2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显色时间t2=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碘钟实验的有关数据,要求考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体现了对考生数据处理、提出假设与归纳推理等探究学习能力的考查。

(1)5组实验数据每组都是两个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对应,反应物浓度明显地不是随意任取的,而是经过设计有规律地变化,显色时间则间接代表了反应速率,因此实验目的是为了考查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第①、②和⑤三组数据组成一个系列,其中c(SO42?)保持不变,而c(I?)按倍数递增,比较第①、②组的t值发现它是按倍数递减的,因此推断在c(SO42?)保持不变时t与c(I?)成反比,因而t1 = 88.0 s × 0.040 mol?L?1 /0.120 mol?L?1 = 29.3 s。

(3)题中指出“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就是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中数据是20℃获得的,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相应反应速率应当增大,反应时间则减小,即小于表中③所对应的22.0 s,因此选择A为答案。

(4)作为结论,应当总结出规律。定量型的探究实验应得到定量型的规律。由上述对第(2)题的分析已经推断出c(SO42?)保持不变时t与c(I?)成反比,而比较第②、③两组实验数据又可以分析得出c(I?)保持不变时t与c(SO42?)成反比。进一步归纳,可得到t与c(SO42?)和c(I?)的乘积成反比,或者说反应速率与两个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

答案:(1)研究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29.3s(3)A(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三、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早在新课程以前,上海、广东以及江苏的高考试卷中都出现过探究意识的实验题,但这些试题多数是在设问上就某一现象或数据处理或方案评价等方面上体现探究意识,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归纳类试题也是体现探究意识的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但用一道试题去考查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的试题一直没有出现。07、08、09三年广东卷中的探究性实验题是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这三年的探究性实验题都是以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设计试题,首先给出相关的材料,然后依据材料提出假设,接着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最后依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过程。试题具有思维量比较大、综合性强、题目信息新颖、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高、题设情境新、设问角度看似熟悉却又感觉陌生的特点,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07年以来广东高考试题中的归纳类试题可见下表:

 

年份

题号

分值

题型

考查内容

相关考点

07年

23

11分

实验

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铁、铝、铜等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等

08年

21

12分

实验

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探究

稀HNO3的强氧化性、亚铁离子的还原性、三价铁离子的检验等

09年

21

12分

实验

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受热分解所得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焰色反应和钾元素的检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检验等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探究性实验题考查的第一个点是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作为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因素,为研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阶段,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探究的问题具有哪些可能的假设?哪种(或哪些)假设可能性最大?应优先考虑哪种假设?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可能的假设及实验技术要求对探究应作出怎样的规划等。试题考查的第二个点是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和猜想进行验证。设计实验方案要从实际实验角度制定探究计划,探究计划要利用所给仪器与试剂,充分考虑相关实验基本操作和试剂用量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实验步骤。试题考查的第三个点是实验过程。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简洁的文字表达相关实验步骤,同时结合相关化学知识给出对应假设的相应的预期现象与结论。试题的设计着重考查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依据现象归纳得出结论等等。如07年广东23题:

 

[材料]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假设] 提出假设

   假设1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假设1和假设2可依据假设3进行分化,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设计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以下4个因素:①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有铝、铜、铁三种金属粉末,要检验则必需将金属粉末溶解;② 溶解后,铜离子和铁离子均有颜色,相互之间有干扰,所以在检验铜、铁之前必需将两种金属进行完全分离;③ 铝离子没有颜色,不干扰铜、铁离子通过颜色进行检验,但铝离子的存在会导致铜、铁检验时出现其它实验现象,如出现白色沉淀、沉淀溶解等,所以在检验铜、铁之前最好将铝完全分离掉;④ 试题提供了三种试剂可用来溶解金属粉末,其中,NaOH溶液仅能溶解铝、稀硫酸溶液仅能溶解铁,而硝酸对三种金属均具有溶解作用。)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提示] I. 在答题卡上按以下方式作答,注意前后内容对应;II. 注意文字简洁,确保不超过答题卡空间。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试题有两个核心问题:铜和铁的分离,在铜铁没有分离的情况下加稀硫酸,铜铁离子相互干扰无法检验;试剂用量的控制,量变引起质变,稀硫酸和稀硝酸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本年23题之所以平均分低,主要是以上两个问题所导致。另外还存在三个普遍问题: 审题不正确;实验方案的逻辑性差;文字表达不够科学性和规范性。)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问题的归纳和表达要做到化学用语要规范,语言要精练、严谨而符合逻辑;学会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和假设不能停留在“猜”的层面,应该是利用原有知识和题中所读出的信息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要全面,不要有个别遗漏;学会制定计划,计划要从实际实验角度制定,步骤要循序渐进、操作要严谨可行、现象明显。

 

解答探究类实验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对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题中的异常现象要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进行大胆的排查、推测,弄清是对实验的哪一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深入分析实验,依据题目中提出的实验假设或自行提出的实验假设,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求思维尽可能发散,合理运用化学知识,巧妙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现象的客观事实对实验进行探究性验证。解答试题的关键点是,审题要清晰、全面,要特别注意试题中包含的一些限定条件,如对仪器、试剂等的限制;对于在混合体系中进行的实验,要特别注意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及消除相互干扰的方法,以及混合组分中各组分的分离问题;要注意对试剂用量的控制,在一些涉及到检验和分离的试题中要特别留意;文字叙述要简练、规范,要有很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对于涉及到用文字叙述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时,要把握住核心和重点,不可遗漏,但同时还要言简意赅,切不可长篇大论,否则该答的核心内容没有答出,反而容易出现错别字、科学性错误等问题,导致丢分;每道试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和解题思路,答题时只答最有把握的,切不可画蛇添足,将所有可能的解题方法、操作、答案等全部写上去。

 

【典型例题讲评】(09年21题)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  [Fe(C2O4 )3]?3H2O可有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 mol?L-1 HNO3、1.0 mol?L-1盐酸、1.0 mol?L-1 NaOH、3%  H2O2 、0.1 mol?L-1 KI、0.1 mol?L-1 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A)、浓硫酸、灼热氧化铜(B)、澄清石灰水(C)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产物是        。

(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固体产物中,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         ,现象是            。

(3)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          假设2: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中方案进行实验。在答题卡上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

 

解析:(1)由A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可知K3  [Fe(C2O4 )3]?3H2O分解的产物中有CO2;由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K3  [Fe(C2O4 )3]?3H2O分解的产物中有CO。(2)因为所有的钾盐、钠盐和铵盐都可溶,所以验证钠、钾元素一般是用颜色反应。(3)由于草酸根中C为+3价,而产物中二氧化碳、碳酸钾中碳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为+2价,存在着化合价的变化。由题意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说明铁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由铁的常见化合价不难得出,其一定会降低,可能为0价或+2价。由此不难得出三种假设。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铁和氧化亚铁均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均与硝酸反应生成铁离子,也就是说铁的存在会干扰氧化亚铁的检验,所以要利用两者性质的差异性先检验出铁,排出铁的干扰。因此一定要用到硫酸铜溶液。由于题给试剂没有能够检验亚铁离子的试剂,所以要将其氧化为铁离子再检验,所以必须用到硝酸和硫氰化钾溶液。

答案:(1)则气体产物是:CO2和CO。 (2)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焰色反应,现象是透过蓝钴玻璃观察呈紫色火焰。(3)假设1: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单质;假设2: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O;假设3: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与FeO的混合物。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一:用药匙取少量固体产物于一支洁净干燥的试管A中,用胶头滴管滴加过量的煮沸过的0.1mol/LCuSO4溶液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取出固体另一试管B中备用。

若出现大量红色固体,则证明假设1或假设3成立。
若不出现红色固体,则假设2可能成立。

步骤二:往试管B的固体加过量1 mol/L盐酸,滴加少量20% 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煮沸过的1 mol/L HNO3溶液。

加盐酸后,固体部分溶解。
若加入少量1 mol/L HNO3后溶液变血红色,则证明原固体为Fe与FeO混合,假设3成立。
若加入少量1 mol/L HNO3后溶液不变血红色,则证明原固体只含Fe,假设1成立

步骤三:若步骤一不出现红色固体。用药匙另取少量固体产物于一支洁净干燥的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加过量煮沸过的1 mol/L的盐酸,滴加少量20% 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煮沸过的1mol/L HNO3溶液。

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若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不呈血红色,滴加1mol/LHNO3后溶液变血红色,则证明假设2成立。

 

以上三类试题虽然不是广东高考试题的全部,但这些试题的重现率充分说明广东高考的命题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广东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备考呢?

 

四、2010年理科综合(化学)复习的想法和建议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回顾执教过高三,其实也没太所经验,教训倒有不少,所以在这里把自己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并且一些浅薄的想法提出,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1、有关考试模式的思考

不管高考模式如何改变,可以肯定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构建高三总复习的砖瓦,脱离基础奢谈发展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空中楼阁。根据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换的特点,在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要注重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虽然不能随意超出课本的内容,但在能力上应尽力超越课本,培养课程理念下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思维速度。因为2010年是广东高考模式改变后的第一年,高考肯定会更加关注试题难度的稳定和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平稳过渡。试题难度稳定或适中是高考模式改变后关心的首要问题,命题会充分考虑试卷的难度稳定,确保模式改变第一年的平稳过渡;试题的设置梯度更为明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二是进一步体现化学新课程理念,更能体现特色,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化学科的试卷长度将会减小,但会增大思维容量,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表述能力;以近三年广东新课程高考的成果为蓝本,试题会贴近现实生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兼顾学科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命题会以考纲为依据,绝不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试题编制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淡化版本的区别;能力考查会注重探究性能力的考查,探究性试题将会在考卷中体现的,以考查考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创新能力。

 

2、有关复习方向的思考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等,对于《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要花足时间、深刻理解、重点突破。(2)认真研究高考试题。高考试题的取材不是凭空捏造出来,它依据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高考试题不仅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因此要加强对07、08、09三年广东高考化学试卷和课改区的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的研究和对比,找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化学高考题来说,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变的知识点,变化的只是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不断引入“鲜活”的材料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化”学生的知识。(3)认真研究三种版本的教材。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即使教材的版本不同,但都是以课程标准来编纂的。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落脚点是课本。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忌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的内容。

 

3、有关实验的思考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们首先复习的内容是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部分的三个专题(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然后依次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机化学、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内容的复习。之所以如此调整,是因为我们通过两年来的高考备考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近几年来加大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但实验试题的得分仍然较低,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从近几年课改区的高考试题走向也可以看出,新课程高考命题力图较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注意考查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等)的掌握,关注科学探究经历的思维过程。化学实验知识具有内容多而分散但又与其它化学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特点,首先复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实验技能,有利于以实验为主线带动其它知识块的复习。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部分内容的复习时,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初步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物质鉴别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较准确地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较正确地处理。由于他们已经初步了解如何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案设计,如: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制备实验方案设计、验证实验方案设计、探索性实验方案设计等。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进行这些知识的复习时,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相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4、有关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思考

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认识产生差异,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课后知识的巩固,学生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死记硬背,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化学实验很不熟悉,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记忆模糊甚至根本不记得。这些是新课程教学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学生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人,让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能仅仅为了多讲两个题目、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而剥夺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权力,要由知识型复习向能力型复习转变,由题海型复习向反馈思维型复习转变。重视

过程与方法,这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完善素质、人格和高质量生活观、世界观的重要保证。要减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失分,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建立错题集,把平时做错的题目记下来,找出错误的原因,如审题错误,记忆错误,理解错误,计算错误,过失性错误等等,并且时常翻出来看看,这样就能减少重复错误。(2)培养学生了解身边的热点问题、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和身边的化学,如厨房中的化学问题、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常识等。利用时间了解一下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但一般只需关注和了解,不一定要深究,要理性看待热点。中学生应该关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但最重要的还是本学科基础知识。大多数情况下热点问题仅仅是作为素材,考查学生的还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经常有学生考完后因为看错题目而失分,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就要时常注意,因为审题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试能力。在平时训练中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这样在高考中才能沉着应考,不会紧张,把平时掌握的水平发挥出来。

 

5、有关评讲的思考

复习课,既讲题也讲法,注重知识的梳理,形成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章节过后学生头脑中要清晰。要讲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横向推广,纵向串联。复习不等于重复也不等于单纯的解题,应温故知新,温故求新,以题论法,变式探索,深化提高。(1)要使评讲有针对性,达到评讲的作用,就需要对学生的习题、试卷在主裁判阅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分析统计,分析出学生的错误点和错误种类,然后分析出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知识性错误还是方法、习惯性错误,从而确定出一个题评讲的重点,哪些该讲,哪些不讲,让学有所得,起到评课真正能解决学生问题的作用。(2)评讲课的作用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应用知识处理问题所以老师在评证明一个题时应引导学生怎样阅读题目,怎样抓住关键状态和关键条件审题。(3)习题、试卷评讲中不仅仅是纠正学生在某题中出现的错误,而是要达到让学生认识某一类型题目的分析求解方法,不让学生重复犯某一类的错误,在纠错中得到知识深化提高,所以在评讲中将以往做过的类似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处理方法有何不同,归纳出普遍性的思想方法和处理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提高,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6、有关学科能力的思考

高考试题从知识立意过渡到当前的能力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高考化学对考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着重的考查。那么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1)熟练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把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都转化为常识性知识牢固。(2)在记牢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后,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学科内整和,力求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模式化。(3)要经常站在“量”的高度审视化学事实。(4)要善于自我检测,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特别是不同于其它同学的问题),及时解决。(5)要有坚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品质,排除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干扰。注意了上述的各个环节,就可以使同学们获得化学所需的大部分能力了。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练习题、模拟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学生对知识再加工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总复习中坚持以课本为依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注意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在以实验为主线带动其它知识块的复习,基础知识到位,主干知识系统化到位,相关知识综合化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7681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