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精析精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2.图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解析】考查学生挖掘现有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1.可用排除法,第①问可以确定气候变冷,依次依据相关知识推断出②③所代表的含义。2.回忆起课本知识不难作答。3.用排除法,仅C项较符合题意。

 

【答案】1.B   2.A   3.C

 

下图中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请根据图回答4~6题。 

 

4.工业化初期,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匹兹堡

 

5. 由图中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6.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

 

【解析】4.联系史实,工业化最早从英国开始,因此需选择该国的城市。5.图中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表明,只要人类采取相应的措施,环境污染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所以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只有发展水平高,才能在财力、治污防污新技术、清洁生产能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答案】4.B   5.D   6.A

 

7.从下图“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

 

 

A.甲     B.丙     C.乙     D.丁

 

【解析】甲方式直接把秸秆作为肥料还田,没有发挥其能源与饲料方面的价值;乙方式直接把秸秆作为燃烧,利用方式最简单,效益低下;丙方式没有发挥秸秆在饲料方面的价值。只有丁方式充分发挥了秸秆作为饲料、肥料、燃烧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故效益最好。

 

【答案】7.D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该酒精厂的厂址邻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9.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10.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结合图例认真读图可以看出:该酒精厂主要是利用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原料于农田,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生产农业饲料和肥料,使农业生产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该厂址的选择应临近原料(玉米)产地。该厂的废弃物是玉米油、饲料、沼气、CO2等,与大气环境问题有关的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8.A   9.B   10.D

 

读下图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      D.水土流失

 

 【解析】分析图表可以看出该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在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比重却最大,探究原因可以确定可确定②④明显不符题意的;③解释合理,而耕地的增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故①也对。该地为山区过度开垦,造成耕地比重过高,极为容易或者已经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11.C   12.D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13—14小题。

 

13.维持这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14.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13.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14.考虑到实际情况,以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13.B   14.C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总量;G -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粮食播种面积;Y-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读左图: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和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

 

①P×G-C×Y>0   ② P×G-C×Y=0   ③ 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________(科学)技术。

 

【解析】本大题考察人口、环境和粮食问题。由材料一知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的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最终达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总量;G -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粮食播种面积;Y-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人口增加,增产粮食只有两条路经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生产率。当粮食的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时,人们被迫破坏植被来扩大耕地面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材料二可知人们主要通过两种措施即扩大灌溉面积和增施化肥来提高土地生产率,这样一来淡水资源会更加紧张,土壤也会遭到污染。今后只有通过生物措施来实现。

 

【参考答案】(1)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生产率 

 

(2)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小

 

(3)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更为紧张 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酸化、水体污染)

 

(4)生物(基因工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881875.html

相关阅读:高三生物上册期末质量监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