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一中届高三新课程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云南昆明第一中学届高三新课程第一次摸底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Ⅰ卷 (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节体的演变过程中(图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B.汉字“龙”的演变由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C.与书法相伴而生D.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25.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师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机构是( )A.秦朝设立太尉B.宋代设禁军统领C.宋代设枢密院D.清代设军机处26.元代的科学制度也基本上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多试只考两场,要求相对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严格,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种族分配,这表明( )A.元朝主要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主要手段B.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C.元朝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D.其做法在于协调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以汉族为代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27.《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经济地位不断提高28.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酮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政府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中第一条也曾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是为其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B.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C.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D.表明英国想与中国保持长久的和平关系29.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为了海报艺术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B.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的发展C.政府干预经济,通过立法规范广告业发展D.19世纪末,欧洲艺术流派发展全面平民化30.图8反映了日本经济的某一主面的发展状况,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工业化初期阶段没有环境污染问题B.环境污染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C.工业化不一定加重环境污染D.GDP越大,环境污染越小31.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C.对农民痛苦的深切同情D.决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32.1921年美国制定了《紧急关税法》把肉类和主要农产品的关税提得很高。使国外农产品进入美国几乎成为不可能。1922年9月,美国国会又颁布了《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该法不仅再次提高农产品的税率。还恢复对钢铁的关税,提高纺织品的进口税等。并且还扩大了关税委员会的权力1930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即《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该法律大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这些关税法律( )A.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B.是美国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C.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并扩大的重要原因D.是胡佛总统执政时期的经济行为33.“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其反映的实质是( )A.人类面面临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34.图9是莫秦绘制的世界近代美术名画《日出?印度》,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创作风格的是( )A.我不爱理性的绘画B.参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泼墨写意技法C.“光是画中的主角”D.彰显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的宁静生活35.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C.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40.(25分)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为崇旨,抨击时弊,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藉以唤醒民众,请阅读该报发表的《叹五更——伤国事也》节选材料,回答问题。一更里,室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国家事,好不羞愧、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是说,国家强,与我无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二更里,把心事 ,告诉诸郡,外洋人,他强盛,也有原因……无论郡,贫与富、识字通文,和别国,打起战,人人拼命,枪与炮,车与船,无样不精……三更里,闷沉沉,越思越恨,我中国,穷与弱,不为无因,读书的,只知道,文章诗赋……提起了,国家事,抽身就走,又有些,假理学,一派斯文,一说道,国家危,总言天意,凡百事,总说是,运气为凭,种田的,更无知,蛙居井底,耳不闻,目不见,终岁辛勤,只知道,占阴晴,祈年望岁,守陈法,不改变,地利难尽,手艺人,都没有,巧妙器具。只知道,偷工料,全不求精,生意人,较辐铼,希图维利,全不知,顾国体,依靠洋人,做官的,好钱财,待民暴虐。奉朝旨,催文法,毫不遵行。四更里……五更里,天待明,鸡声报晓。……从此后,洋人日盛。你看那,印度灭,受苦至今,上等事,皆无分,被英压制。外国人,灭人国,种且无存,中国人。只顾怜,眼前能过,不晓得,种将灭,无处逃生。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外洋人,虽强焊、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乘此时,还未乱,赶紧设法。再迟迟,恐怕被,外国瓜分,男为奴,女为妾,永无生路,到那时,想悔过,恐怕不能,我女子,本无才。来谈国事,无非是,爱国切,一片婆心,作一段,叹五更,唤人治梦,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请回答:(1)概括该文发表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状况。(6分)(2)作者一更、二更、三更里所叹的中国贫弱和“外洋人”强盛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所叹是否全面并说明理由。(9分)(3)“五更里”作者提出了哪些教国方案?(4分)(4)《叹五更——伤国事也》集中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心态?请简述该报的创办者为实现“我中国,永升太平”的理想进行过什么努力?(6分)41.(15分)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赶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胜守。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材料三: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云南昆明一中届高三新课程第一次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928795.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聊城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