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大高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内蒙古师大高补~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其中每小题2分,共60分。)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D.依据中日力量对比做出的合理决策《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④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这一认识体现了其 A.对雅典民主政治持肯定态度 B.对抽签选举持反对态度 C.主张按照人的出身来确定社会分工 D.主张民众的直接民主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C.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制定机构国会制定国民议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A.阶级斗争理论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C.资本全球扩张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签订的协定。……政府要尽快召开立宪会议,会议要在普遍、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为保卫祖国而血溅战场的勇士参加选举。文中提到的“政府”是 A.沙皇政府 B.工兵代表苏维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人民委员会右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导致阶段A军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冷战”下出现了“热战”——朝鲜战争 B.阶段B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 C.阶段C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危机下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D.阶段D中美逐渐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公民们,拿起武器来!现在的问题是胜利,还是陷入凡尔赛反动分子和教士们的毒手!这些穷凶极恶的家伙已经拿定主意,要把法国出卖给普鲁士人”!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A.巴黎公民反对的主要对象是普鲁士人 B.民族斗争实质上是阶级斗争 C.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普法间的民族矛盾对右图漫画主题解读正确的是 A.冷战遏制,剑拔弩张 B.美苏冷战,殃及池鱼 C.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D.唇亡齿寒,卫国保家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观察漫画《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解释错误的是A.冷战时期保障了世界的相对安全 B.当地人的冷战思维依旧存在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主题 D.美国独霸是出现图中局面的原因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苏州全晋会馆(右图)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古运河西岸,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也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关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当时苏州运河流域经济繁盛,商铺众多 ②晋商注重联络乡谊 ③晋商在当时实力雄厚 ④全晋会馆是从事汇兑、存款、放款的场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千年重贾传家业,万世耕读守古风”拈花一问 ,无人会笑;弄石千般 ,有字可传时间进口总值(单位:银两)其中(单位:银两)棉织品和毛织品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棉纺织品毛织品1867年6930万1300万740万29%1873年7410万1800万590万32%1883年7360万1680万390万28%1893年15130万2730万460方21%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内蒙古师大高考补习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961053.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聊城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