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三选择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以下是逍遥右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三选择题》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一地理 必修3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3. 决定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决定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植被 B.气候、地形 C.气候、水文 D.植被、地形
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一森林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B.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C.森林草原一荒漠一绿洲一草原 D.森林一森林草原一草原一荒漠
5.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随人类开发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异
B.随高度变化所产生的热量差异
C.随经度变化所产生的水分差异
D.随纬度变化所产生的热量差异
6..我国东部季风区的特征是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C.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D.季风现象显著,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7.秦岭-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根据是
A.其北方以旱地为主,其南方以水田为主
B.其北方为暖温带,其南方为亚热带
C.其北方为半湿润地区,其南方为湿润地区
D.在地理上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8.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分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9.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10.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发展速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
A.西、东、中 B. 东、中、西 C. 东、西、中 D. 中、西、东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11~14题。
11.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2.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40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13.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30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14. 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农业发展缓慢,后来成

“鱼米之乡”,是由于
A. 气候变干 B. 耕地面积变大 图1 C. 生产力水平提高 D. 饮食结构变化
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四月的早晨,广阔地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集如织的河中穿梭,微风起来,田是绿油油的稻苗,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回答15、16题。
15、田晓的家乡位于
A华北平原 B珠江平原 C东北平原 D渭河平原
16、该地的气候类型: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7、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部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C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
D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
18、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优越性表现在::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条件 ③土地条件 ④矿产条件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9、关于我国资源分布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矿产资源南少北多 B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
C 我国油气资源南多北少 D 我国煤炭资源南多北少
20、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明显分为三种类型,其主导因素是:A随经度改变而产生的水分差异 B随高度改变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C随纬度改变所产生的热量差异 D随人类开发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异
21、青藏高寒区的主要特征:
A高山广布森林,低谷多为草甸 B淡水湖波众多,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
C 土壤肥沃,耕地面积达 D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22、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形崎岖,山区道路常受
A洪水或泥石流破坏 B载重汽车对路面的破坏
C 低温的破坏 D空气稀薄的破坏
23、人类活动对对下列地域环境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B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C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D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24、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在居民建筑上各有特色。下列特色不属于从适应环境方面考虑的是:
A气温年较差越大,墙壁越厚 B年降水量越大,房屋屋顶坡度越大
C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教堂多为尖顶 D越是寒冷地带,传统居民的窗户越小
25、三个经济地带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的12个省级行政单位大多临海,而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单位全部是内陆地区
B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市全部位于我国干旱地区
C 东部经济地带的省市全部位于我国湿润地区
D 中部经济地带的9个省区的农业均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
26、下列因素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
①平坦的地形 ②勤劳的人民 ③肥沃的土壤 ④ 宽广的道路 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 ⑦良好的习惯 ⑧精耕细作 ⑨充分的阳光 ⑩美丽的村庄
A ①②⑤⑧⑩ B ①②③⑧⑨ C ①③⑤⑥⑨ D ③⑤⑥⑦⑧
右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产业结构,
回答27、28题。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经济发展水平高,乙经济发展水平低
B乙经济发展水平低,丙经济发展水平高
C甲经济发展水平低,丙经济发展水平高
D乙经济发展水平高,丙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水平高低看第三产业比重)
28、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丙 D无法判断
28、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科技产业区主要布局在:
A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B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C 人口资源充足地区 D 劳动力低廉地区
29、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
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 B 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
C 海洋考察没有什么资源 D 海洋水不能引用或用于灌溉
30、海岛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
A 工业化以前 B 农业社会短接 C 工业化以后 D 新大陆发现以后
31、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32.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3~35题。
3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3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5.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36~37题。
36.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37.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1256665.html

相关阅读:上学期高一地理寒假试卷(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