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穴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一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成为王。对帝的做法最恰当的理解是A.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迅速发展?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务策五道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此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五四运动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 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 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己完全失去人民支持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北洋舰队是洋务派标榜“御侮”、“自强”的样板,苦心经营凡二十年,耗银3000余万两,北洋海防经费支出总额,相当于同期江南制造局以及福建船政局从创办到中法战争爆发17年总支出之和……这种情况对于一个近于崩溃的封建国家更是不胜负担。这段材料A.反映了清朝政府重视海防 B.正确指出了北洋舰队灭亡主因C.揭露清朝政府统治腐朽的根源 D.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必然结局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外在于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1941年旧历除夕,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人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某君指的是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司法不公使其为所欲为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中国首次出现的近代化方案中就主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兴鳏寡孤独院。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这一方案应该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的《资政新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A.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已经完全实现了B. 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C. 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D.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这种规定颁布后A.中共妥协,联蒋抗日 B.国民党获得八路军、新四军指挥权C.中共反对,反蒋抗日 D.国共互相猜忌,日本获得渔人之利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B.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或者咱妈妈),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A.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C.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如图是1968年发行邮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A.反映了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B.讴歌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C.描绘了解放战争的壮阔场面D.折射了文革时期的狂热情结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麦迪逊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民主制度 C.主张集权政治 D.否定公民权利1978年12月15日下午4时,仅距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建湖北省武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一调考试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13763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