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选择题(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1.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条纬线地方时相同 B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边的时刻总比东边的时刻早C北京东8区的区时为8点,日本东9区的时间应比北京早1小时为7点钟D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8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2.一架飞机从116°E的某机场起飞,起飞时当地区时为8日15时,飞机飞行15小时到达西八区的渥太华,则到达渥太华时,当地的时间是A 9日的22时 B 8日的14时 C 9日的14时 D 8日13:44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回答~题。.太阳辐射( )A.区B. C.D. .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活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面性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根本因素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的周期相同AC③④ D①④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题。时间地点 当日次日日出日落日出日落①9:0023:008:5823:02②7:1918:417:2018:40③5:4018:485:3918:49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①② D.①③②6、如果②地位于南半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 B.刚好是3.21至6.22期间C.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D.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变小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7.箭头②表示的是(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8.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影响下列哪个环节?(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为“某种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四组岩石中,全部属于沉积岩的是( ) A.大理岩、页岩、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板岩、砾岩、页岩C.砂岩、砾岩、石灰岩、页岩D.玄武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判断图中甲地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海沟读下图,完成1~1题。1.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题。.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图为“世界某海区洋流模式图”,据此完成~题。 1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北半球部分,S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性质为暖流C.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北赤道暖流.若S线为23.5°纬线,则图中洋流附近可能会形成渔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月17日,京城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小雪很快洒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据此完成1~2题。.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题。 .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C.0.7亿年前 D.6亿年前.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A.元古代 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题。.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②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③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④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②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③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④位于干热河谷一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题。.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向阳坡 B.北坡为向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30.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31.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表,判断27—28题。1949年1954年1958年1971年1977年1984年1995年1997年湖泊面积(km2)43503915314128202740269126252145容积(亿m3)29326822818817817416715032.引起洞庭湖区面积和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3.洞庭湖区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可能后果是A.水体富营养化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小C.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34、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A.、濒临海洋B、人口稀少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D、地势低平很多人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其实世界上真有一些地方“四季如春”,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N)、昆明、也门首都萨那(15°N)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等。回答35——36题。35.“春城”所在的地形一般是 A.谷地、平原 B. 盆地、平原 C. 高原、山地 D. 高原、谷地36.基多位于赤道,但居民家中都安装壁炉,其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寒冷 B. 受寒流影响 C.降水多 D. 夜晚寒冷37. 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A. 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C 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38.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 B.水 C.鱼 D.金矿39.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40.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①a村落b林地c耕地 ② a林地b果园c耕地③a耕地b林地c村落 ④ a林地b村落c耕地 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非选择题(2小题,共20分)41. 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解答(10分)。(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2分):B是________带,E是_________带。(2)图中自然带由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2分)。(3)图中自然带由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呈现___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这最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2分)。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世界海平面变化图。材料二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讲,林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是保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重大举措,也是抑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1)材料一反映出了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近现代时期表现出的明显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除材料二中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措施?(4分)(4)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为防止全球变暖,我国今后应该重点开发的常规能源是什么?为什么?(4分)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地理答题卷 座位 一、选择题(请填涂在答题卡上)二、非选择题4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省苍南县巨人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2105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