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考高生物试一、选择题()A.或B.或C.或D.和圆点处理方法实验结果A滴加淀粉酶溶液红棕色B接种面包霉红棕色C滴加煮沸的淀粉酶溶液蓝黑色D滴加蔗糖酶溶液?E滴加淀粉酶溶液,并加适量盐酸蓝黑色2.如图是含有淀粉琼脂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经表中的方法处理后,放在37 ℃下培养24 h后,再用碘液冲洗圆点。琼脂块各圆点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依据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面包霉能分泌淀粉酶,酶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并随温度的升高其催化活性逐渐增强C.圆点E实验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D.酶的催化需适宜的温度,据此可推断表中“?”处应是蓝黑色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4.研究认为,用固定化酶技术处理污染物是很有前途的。如将从大肠杆菌得到的磷酸三酯酶固定到尼龙膜上制成制剂,可用于降解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与用微生物降解相比,其作用不需要适宜的( )A.温度B.pH值C.水分D.营养5.下列关于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②酶在体内不能更新 ③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大 ④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⑤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⑥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⑦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①④⑤⑦ B.②④⑤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⑥⑦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ATP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酸和两个磷酸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细胞分裂时所需ATP来自于叶绿体7.下列过程能使ADPC.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9.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时发生的情况是100%酵母菌进行发酵B.3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C.6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D.酵母菌停止发酵A.B.C.D.12.细胞呼吸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是所有生物体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完全相同B.无氧呼吸因为分解糖类的效率低,所以释放的能量少C.线粒体中能产生CO2的场所是内膜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的同时,伴随着大量能量的释放1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特异性决定了暗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B.在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数量和C5的含量均不会因为消耗而减少C.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加强D.水在光下的分解速率和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14.下列与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与线粒体相同B.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需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C.叶绿体产生的O2除供自身利用外,还可被线粒体利用D.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酶都分布在基质中15.将新鲜菠菜绿叶中的色素用无水乙醇提取,经层析液分离,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色素带1为叶绿素b C.色素带3、色素带4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色素带4为橙黄色 D.色素带1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16.没有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是( )A.[H]和ATP B.H2O和CO2 C.五碳化合物和酶 D.三碳化合物17.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B.在暗反应过程中,ATP和C5化合物的数量不断减少C.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D.在白天,叶绿体可为线粒体提供O2,用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18.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磷酸含量最高的部位是( )A.外膜 B.内膜 C.基粒 D.基质19.右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两种物质依次表示水和二氧化碳 B.①②场所分别为叶绿体和线粒体C.③过程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④过程产生的[H]全部来自葡萄糖20.现在园艺师们往往将李子、杏等果树修整成主干突出,侧枝层次分明、呈螺旋状均匀着生在主干上的树形。“有空就有枝,有枝就有果”,是对该树形的最佳描述。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该树形丰产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了对光的利用效率 B.提高了对CO2的利用效率C.增强了果树的抗病能力 D.增强了果树的呼吸作用D.两植物在第40 min时,同一叶肉细胞内线粒体消耗的O2与叶绿体释放的O2量相等2.有人测定了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并分别与30℃时测定的数据比较,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超过40℃时植物甲的O2释放量下降 B.温度为55℃时植物乙不能积累有机物C.植物乙比植物甲更耐高温 D.在47℃时植物甲的光合速率为0,表明植物甲死亡24.将等量且长势较好的绿色叶片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黑暗、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从表中可以得出( )A.叶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B.放在黑暗条件下的目的是为了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消耗尽C.O2浓度等于3%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为1?2D.当O2浓度大于20%时,如提高温度,CO2的释放量一定会增加25.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湿度、气体和温度,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①由于温室内、外温差大,在温室薄膜(或玻璃)上结成一层水膜,要及时擦干,以防透光率降低 ②适当的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阳光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植物体内水的蒸腾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氧气,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 ⑥冬季温室内温度要维持恒定A.①②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⑥26.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27.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右图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 B.b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d点均上移 D.c点时植物的O2产生量为N128.如图所示为不同距离的跑步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跑步距离越长,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大B.1500米跑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当C.100米跑时,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产生D.马拉松跑时,肌肉细胞呼吸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约比为1∶129.下列关于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细胞中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②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代谢 ③细胞呼吸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④没有氧时,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能进行 ⑤对所有生物而言,细胞所需的能量最终源头都是光能⑥没有叶绿体的细胞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就不是自养生物A.二项 B.四项 C.五项 D.七项二、非选择题(共5分)①剪碎叶片称取适量幼嫩菠菜叶,剪碎,放入研钵中②充分研磨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再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然后迅速、充分地研磨③迅速过滤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张滤纸)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④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⑤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细线;重复画若干次,每次待滤液干后再画⑥分离色素将适量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随后用棉塞塞紧试管口⑦观察与记录观察试管内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请分析回答:(1)步骤②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按照上表中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该同学在步骤收集到的滤液呈_______色。(3)上述实验操作中存在三处错误,请一一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10分)下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 1 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要想使叶绿体江西省首批示范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21908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