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张 涛 2013.10.25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20道题。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按照题号填在答题栏中,其它题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博闻强志 绿草如茵 拾人牙惠 不肖子孙 B.无事生非 酣畅淋漓 事必躬亲 委屈求全 C.迥乎不同 再接再厉 变本加厉 励精图治 D.颐指气使 遗人笑柄 陨身不恤 浮想联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关于“尺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尺牍”在西汉时是指一种书写工具,文体意义不明显;到东汉时,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具有文体意义。B.“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中提及的“尺牍”和《说文》《文心雕龙》中提及的 “尺牍”意义相同。C.“尺牍”大概从南朝开始指代书信,尽管有时和“书”并称,但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尺牍的篇幅比“书”短小。D.“尺牍”是古代人际交往中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有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西汉时期,普通臣民上书皇帝以及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都可使用尺牍,尺牍的使用范围较广。.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称为“尺牍”,是因为古代所有的牍仅一尺长,但“草书尺牍十首”中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B.《秋水轩尺牍》以及《雪鸿轩尺牍》中的“尺牍”是指书信这种文体,这两本书是明清时期的流行读物。C.从对尺牍的文体特征上看,魏禧和贺复征的观点相同;从对尺牍所写的内容上看,两人的观点不相同。D.尺牍所写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饮酒期约等,一般不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早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汪应蛟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旱蝗,振恤甚力 力:力量 B.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 营:开发 C.视江南泽国不异 视:比较 D.汉高帝称萧何之功 称:赞赏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汪应蛟视国如家、勤政爱民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极言畿民困散,请尽罢矿税 ②近镇年例,可以兼资 ③视江南泽国不异 ④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 ⑥因列上爱养十八事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汪应蛟在保定时不仅赈济灾民,还请求朝廷免除矿税,虽经多次据理力争,最终也没有实行。 B.汪应蛟招募民众,大力开发荒地,改造盐碱地,既解决了军饷的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C.汪应蛟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兴修水利,保证京城地区粮食自给,减少对漕运的依赖。D.汪应蛟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从爱抚百姓出发,主张不能竭尽民力,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5分)(2)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5分)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10分)山寺夜起江?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13、名句背默。(每空1分,共6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4)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独行者”池莉: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舒晋瑜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第一个时期: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第二个时期: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第三个时期:45岁至今,透而不穿。她“叛逆”“自由”,疏离文坛但并非“看穿”而“遁入空门”。她待在暗处,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清晰,静静地琢磨这个世界,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⑥在新近创作的诗歌中,池莉写道:“所有山峰/都是我的亲戚/我潜伏在小草根部/认真成长/每天我都吞食泥土/那是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走近你……”这首《坐在云端深处》,正是她走向大地的生命状态的写真。她说:“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质正如我的故乡和命运一样,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隐藏在文字里。而我对于它的认识与服从,也一如认同我的故乡和命运。面善得无法陌生,亦无法选择。”池莉就是这样在理解生命,每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生机勃发。⑦在池莉看来,我们的文学,多少年多少代都喝着洋奶,除了吸取应有的营养之外,更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而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这让她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哀伤。失去本民族的,必不是全世界的。当一个民族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时,这其中必定含有人类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她说,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理想,默默地静静地努力去做,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生活。(选自201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4、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池莉喜欢独行,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乐于和河南省唐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361510.html
相关阅读:高一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