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论雅而不高》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粤教版】《论雅而不高》教案
  一. 本周内容:
  《论“雅而不高”》
  学习目的:
  1. 学习本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明建设的精神;
  2. 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 难点:理解意。
  学习步骤:
  1、写作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论“雅而不高”》一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重点字词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各尽其用:都有各自的用途。
  口无遮拦:说话毫无顾忌。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这里指修养欠缺。捉襟,整理衣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矫,把弯的变直。揉,把直的变弯。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
  匮乏:(物质或精神)缺乏。
  <脉梳理>
  全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明和精神明要同步发展。全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但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写进中。
  2、内容导读
  全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
  全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高雅”的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
  作者先指出历“高雅”与低俗的关系是不可分解的,提出论题。
  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古人对“高雅”的理解很深刻。“赏”须讲究色、香、姿、韵。古人尤重“韵”,即指的风度、品德、特性。古人认为“不谙韵,难入高雅境界。”如周敦颐的《爱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谓之为花之君子”,而成为咏之绝唱。古琴形态古朴,琴声优雅,古人以此怀古吟志,陶冶情操,在清风月朗之夜,燃一炉好香,操一曲“高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曲是古人们高雅的享受,就是对于今天的人说,若能领略这古老的琴韵亦是一非常高雅的事。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
  高雅气质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言行举止,一举手一投足,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高雅的品质。
  接着用一“但”字一转,“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个重新重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但看生活现状”一个分句,我们应该知道,作者不是从历史的角度,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去论述问题。“于是有意给它们个重新组合”,这是一个承上启下句,把后面的内容也交待了。
  第二部分(第2-6段),摆出实证,解决上一部分未解决的问题,即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的问题。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单独一行,揭示将要说的内容,干脆、利索。“实证”即事实论证。一个问题提出了,我们就要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作者深谙此道,用八个字点明下面是事实,请大家相信,请大家注意。
  下面是分条列举,分条分析。
  第一条是“硬与软‘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不太理解其包含的内容,作者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通过下面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了。先摆出一些社会现象,是对比着举出的。“雅”的是超市自选,“雅”的是封闭式空调车,“雅”的是公寓楼单元房,“雅”的是出行乘自家轿车。“不雅”的是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不雅”的是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不雅”的是公寓楼内,大吼大叫;“不雅”的是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在这里“雅”与“高”分离了,作者用一简短的话分析其实质: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明的硬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明的软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
  第二条是“表与里‘两张皮’”。什么意思呢?单看这句话还是不太理解,作者仍是用的比喻。和第一条不同的是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了“两张皮”的意思:“并非不雅,但雅在浅表,或谓浮雅。”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接着摆现象: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雅兴高歌,却出粗口。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归纳起,就是“雅而不高”,就是人们的修养、素质跟不上物质明的发展。什么原因呢?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名联,出于明代才人解缙之口。解缙(1369-1415),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学者、学家,因年少颖异,颇受朱元璋器重。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初冬的一天,在南京举行的某朝臣的寿宴上,不学无术、骄悍跋扈的锦衣卫帅纪纲也假充雅,胡诌对联,引得刚正耿直的著名才子解缙不满,他走到纪纲面前说:“解某不才,也出一联向大人请教。”说罢便念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纪纲想了半天始终续不上下联。解缙便笑道:“我看大人是懒得对,我还是续下联吧。”接着就把下联念出了。话音一落,顿时满堂哄笑。
  选用这副对联给这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这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缺少化底蕴却又自以为是的人。
  这两点论述,思路是差不多的。先是摆出现象,接着揭出实质,探究原因。内容对举,语言简炼。
  看到这一段的论述,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名的教学设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主观主义态度”的一段字,写出和大家共同分析,在论述结构上与本对比,看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教学设计>,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38724.html

相关阅读:《许三观卖血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