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2.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受封的主体是A.同姓亲族 B.异姓功臣 C.殷商后裔 D.先代贵族3.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4.因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卿——士5.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变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6.秦朝统一全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小农经济的兴盛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相同的是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 D.都随着封建经济基础变化而瓦解8.所谓“汉承秦制”是说西汉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以下不属于对秦制的沿用的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9.唐太宗时假如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10.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11.许多成语典故与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古代的考试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的结合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弟推荐结合起来12.钱穆在《历代中国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论:“(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A. 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1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5.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①废丞相,设内阁 ②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设立军机处和密折制 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6.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被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外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家庭,结果导致了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8.1880年,薛福成写到:“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有①开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0.有人说:“以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大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么惨,条约又签订的那么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21.“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台湾岛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2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是赞扬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曾纪泽收回伊犁 C.刘永福抗法 D.林则徐虎门销烟23.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②黄海战役 ③刘永福的黑旗军 ④义和团运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25.美国《时代》周刊载:“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26.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国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黄海大战 D.台湾人民反割台27.史学界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28.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一语双关的说“名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他的话实质上反映了A.他深谙历史知识 B.要依靠军队和士兵C.放弃炮马,亦战亦和,扭转战局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29.据统计,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阵亡人数约1116105人。这说明A.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C.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D.国民党军队勇于牺牲,百战百胜30.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的描写 C.侵华日军的回忆 D.现场的遗迹和新闻照片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囿陆沈者哉! 材料四:唐朝人沈济既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韩国磬《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弊端主要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分)32.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丿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1)试联系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主要理由。(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10分)北城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答题纸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弊端主要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分)32. (1)试联系所学知识,驳斥材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391796.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下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