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015学年第一学期温州中学期中历史试卷试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小题,每题分,共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记载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B.C.D.3.据史料记载,在一段时期内,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207份文书,这主要是因为A.三公坐而论道,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B.废除丞相制度,政务集于皇帝一身C.内阁职权不明,无法正式统率六部D.明末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异常尖锐4军机处的设立,推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关于这一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初名军机房B.地处内廷,有官无吏,决策高效封闭C.是当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军机大臣由科举考试选拔,秉承皇帝旨意办事5.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规定,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主权 D.司法主权6①破坏中国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gkstk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据《夷氛闻记》记载:“(夷兵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这说明三元里人民抗英A.有力地打击了者的侵略气焰B.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C.取得了抗英斗争中的决定性胜利D.形成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新局面8.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建立, 1995年被命名为首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B.C.D.9.“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主要的危险是A.帝国主义国家的瓜分B.各派军阀的混战不休C.美国日益严重商品倾销D.日本10.图为蒋介石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对这一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它拉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C.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D.它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11.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1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次斗争①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说明辛亥革命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国务员的权力是“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表明中华民国实行A.君主专制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责任内阁制15五四爱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A.主要目的是反对二十一条B.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C.运动中心由上海转移到北京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6. 中共二大宣言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一目标A.是中共的最低纲领B.是中共的最高纲领C.明确指出了革命的动力D.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7.“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流行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8.1949年10月1日对中国而言,意味着A.B.C.D. 19.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B.符合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的基本思想C.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D.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村三级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主要是因为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审议通过了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回归祖国后的香港 ①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民族自治区 ②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 ④开始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坐在席位上仰天大笑,这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全面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C.中国开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23.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是当今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对这一外交实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B.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C.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成D.对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24.《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又未与(受害人)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B.杂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C.保留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D.注重法律程序,缺乏灵活变通2下列关于1787年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确立了联邦制C.否定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D.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7.右图(图3)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④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29.1948年9月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这三大战役不包括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30.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是指A.“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 B.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D.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一切活动31.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会议是A.中共十四大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C.中共十五大 D.九届人大二次会议32.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一共识的核心是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个中国 D.直接三通3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是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 C.迎来建国后第三次建交高潮 D.中日邦交正常化34.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A.不结盟 B.一边倒 C.以联合国为中心 D.反对霸权主义35.下列对梭伦改革的评价不够准确的一项的是A.未够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B.结束了贵族专权的局面C.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6.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A.自然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37.自然法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学高度成熟。下列对自然法的评述不准确的是A.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B.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C.继承了古希腊思想传统 D.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38.在英国“光荣革命”中被迫远走法国的国王是A.查理一世 B.查理二世 C.詹姆士一世 D.詹姆士二世39.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其内阁首相的产生方式是A.由选民选举产生 B.由议会选举后经国王任命B.由财政大臣充任 D.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40.为了调和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A.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 B.国会实行两院制C.黑人以3?5计算总数 D.允许实行奴隶制试卷Ⅱ 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41题7分,第42题13分,共20分)41.(7分)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开始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选集》下卷(1)材料中提到的“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有哪些?(3分)这些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1分)gkstk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2)材料二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1分)这一方针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2分)4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浙江省温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469275.html

相关阅读:高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预测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