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精练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语基础知识复习(1)

下面的字,完成1—3题。
草原化作为人类社会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明走向畜牧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化”。细石器化伴随草原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以前。细石器化是草原化中最原生的早期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与草原细石器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化开始形成。草原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精神。这种人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化的载体,即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明甚至渔猎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粪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明出现以前,它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化类型。
1.下列关于“草原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化的确立与进展。
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一直使用了包含多种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化的载体,与农业明甚至渔猎明相比较,更具有它的优越性的一面。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精神。
2.从原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3.下列对原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明、渔业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以及所体现的人精神方面。
C.“细石器化”是草原化中最原生的早期化,也是草原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下面的言,完成4—7题。(19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奔赴 B. 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
C.故及大王之向臣 向:器重 D.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空:失去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翦言不用,因谢病 不如因善遇之 B.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以其无礼于晋
C. 归老于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伏尸而哭
6.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 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 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并使始皇不对自己拥兵过重而生疑心。
D. 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7. 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3分)
译:

⑵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3分)
译:

⑶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4分)
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寓意?(4分)
答: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

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每小题1分。) (5分)
(1)携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沉默呵, 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 。(《诗经》)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 , 。(《诗经》)
(7)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8)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1. C 2.D 3.B 4.D 5.B 6.C
7. 译(1)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逃跑了(赶走了燕王),同时多次战败楚军。
(2)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
(3)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提供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8.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萧肃、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渲染临战的气氛。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0. (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47892.html

相关阅读:高一语文暑假达标测试: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