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检测与评估(三)历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试题命题人:王志红 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设置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政治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 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 ②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 ③雅典的奥运精神 ④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7.8.邢台一中某班姜明同学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9.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外交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10.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1.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A.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左”倾错误开始滋长C.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1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13.“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  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A.重庆谈判的失败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解放战争的结束 D.蒋介石攻打西北,毛泽东率军主动撤退14.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是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15.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右图中的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 A.国民大革命期间,为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国民革命失败后,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做思想动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为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抗战胜利后,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尽力争取和平。16.《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地主阶级开始掌权、资产阶级开始掌权、无产阶级开始掌权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7.“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空想性      B.与时俱进、不断发展C.不成熟的理论      D.僵化、保守18.“工人在失败面前无所畏惧,并已准备好在德军进城后引发的武装冲突中与敌人血战到底……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担心工人们会用国民自卫军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激怒德国人。”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光荣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19.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20.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写道:“革命把俄国从底层翻腾出来。现在是底层人升跃到上层来了。”这主要表明俄国十月革命  A.推翻了统治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 B.走的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使工农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21.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初期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22.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2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24.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2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检测与评估(三)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512673.html

相关阅读:2019年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