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和团运动
①概况
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 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 ”,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 ,维护帝国主义的 。
②经过
A.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 的率领下从 进犯北京。
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 途中任命 和 与联军议和。
③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知识运用
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巨额赔款
2.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日本妥协告终 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3.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A.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
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
第17课 辛亥革命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 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的政府企图用 来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过程
1.兴起
①建立团体: 年, 在 成立中国 团体 ,其目标是推翻 ,建立 。
②资产阶级 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 。
2.发展
①组织上:建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A.建立: 年在 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 。
B.纲领; , , , 。
C.机关刊物:
D.性质: 。
②理论上:阐发革命纲领 ?? 三民主义
A.主要内容及其地位:民族主义是指 ;民权主义是指 ,是三民主义的 ;民生主义的核心是 。
B.意义:
③思想上:宣传革命思想 ?? 论战
A.论战双方:革命派和 、 为代表的 。
B.主要内容:主要围绕 、 等问题展开。
C.意义:使 。
④军事上:发动武装起义
A.主要起义: 和 。
B.结果及原因:由于缺乏 和没有 而遭挫折。
C.影响:沉重打击了 , 日趋成熟。
3.高潮
①武昌起义: 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 、 率先发难。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以 为都督的 ,定国号为 ,政体为“ ”。短短一个月,全国 个省宣布独立,许多 地区也积极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 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颁布《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国家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 ,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 ,也没有结束全国的 。
③清朝灭亡: 年 月, 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 多年的统治结束。
三、结果??成功与失败并存:
1.成功之处:推翻了 的统治,结束了 制度,建立了 ,颁布了 。
2.失败
①标志??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年 月,袁世凯在 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②原因
A.革命党人的幼稚妥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 的境地,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 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也表示 。在南北议和时双方达成协议: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 ,革命党人 。
B.旧势力的破坏: 和 害怕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希望袁世凯 。
C.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帝国主义积极物色新的 ,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中国政局 的舆论。
D.袁世凯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袁世凯控制 ,有雄厚的军事实力;武昌起义后组织责任内阁,掌握清政府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受到 的青睐;新政中大刀阔斧改革,颇有作为,获得一定好感。
③含义: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 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失败了。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 ”的资产阶级 革命。
2.作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 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 共和国,从此 的观念深入人心。
重难诠释
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三是防止帝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C.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②评价:
A.进步性: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建设主权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政治近代化的本质特征。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触发了“天朝”深刻的国家危机,又激起先驱者对外部世界和西方国家制度的朦胧向往。经过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介绍,外国传教士、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人士的输导,康、梁、潭、严等维新人士的思想启蒙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勇敢尝试,议会制、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广为传播。“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民之自由也,天之所畀也。”类似的惊世咳俗之论,猛烈抨击了“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从理论上移植了构建中国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③正是在国家观念更新和国家制度变革的互动中,孙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趋利避害的价值尺度,融会中西,继往开来,系统探究国家理论,创立了以三民主义打造近代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知难行易”为实践指导,百折不挠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而赴汤蹈火。从世界大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顺潮流而动;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都超越了前人与同辈,将中国近代国家推进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国家学说和政治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孙中山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将革命党人团结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使救亡图存的运动与政治近代化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富强之路。
3.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欢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武昌起义发动成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但是社会动荡,列强环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军尚在眼前。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铁碗人物来完成革命的任务?推翻清政府,同时又帮助他们稳定秩序,清除内乱,迅速体育内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的江浙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权,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立宪派看好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是如此,就连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汪精卫等也看好袁世凯。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政府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可以说,此时革命党人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财政问题最为突出。孙中山“让位“固然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比较而言,财政困难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只剩下建立民国的问题了,从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襟怀虽坦荡,但也反映革命党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政府的准备方案。于是,大权旁落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从同盟会来说,可以说它还不具备领导全国的规模,还不成熟。并且革命党人常年寓居海外,从事的多是些革命暴动和宣传,对于任何管理、组织一个国家,并无实践经验。他们与长期宦海浮游的立宪派和其他新旧官僚相比,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本位”思想对孙中山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之一。在孙中山看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受到的约束,不仅来自《临时约法》,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诺言和誓约,即中国人对政治家持信守约的责求。孙中山让位也与其信守的“民本”思想有关。
问题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巩固应用
1.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共同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3.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在宣告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现象是
A.辛亥革命迅速扩展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旧官僚投机革命 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6.阅读下列材料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摘自《孙中山选集》第587页
请回答,
(1)孙中山在上文中指出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除孙中山总结的原因外,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3)谈谈你对孙中山上述讲话的认识。
第18课 五四爱国运动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
2.过程于方法:联系中外史实,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预习与思考: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
2.五四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你怎样理解五四精神?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主体知识
一、背景
1.日本加快侵华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②1915年,日本公使 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 。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①中国政府派出以外交总长 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②欧美列强做出将 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二、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
2.发展:在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 ,“ ”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京政府罢免了 、章宗祥、 的职务,拒绝在《 》上签字。
三、意义(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 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 和 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 、 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中国 革命的开端。
重难诠释
1.新、旧民主注意革命的异同:
①相同点:
A.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②不同点:
A.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B.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C.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D.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
①从领导力量看:前者是资产阶级领导,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且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后者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工人阶级等上历史舞台,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②从规模和群众基础上看,前者虽有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群众;后者的规模是空前的,工、学、商等阶层都参加,反帝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是空前的
③从结果和影响看,前者虽结束了封建专制,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后者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问题探究
结合“重难诠释”中的“不同点”探讨: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巩固应用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北洋政府的腐朽无能 B.中国代表团妥协退让
C.帝国主义蛮横无理 D.弱国无外交
2.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
4.在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得以初步实现的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拒绝和约签字” ④“还我山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追求科学 C.追求真理 D.勇于解放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淤沪护车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 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四 (五四运动)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北洋政府最担心的是什么?
(3)据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0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熟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培养探求真理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革命。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预习与思考:
1.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主张有哪些?结果如何?为什么?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重大意义?
3.简述巴黎公社革命的经过,并简析其意义。
4.你认为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 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②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
思潮。 主张新社会实行 制度,被公认为 “ ”的最早预言家;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 制度,主张 ;欧文是
的 实验者,但他的“ ”也耗尽全部资财后瓦解。
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和考察,创立了 理论。
2.诞生
①标志:1848年《 》的发表。
②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思想家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社会主义的实现系于 的革命斗争。
3.意义: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 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
1.背景
①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 ,保卫首都。
②1871年3月,资产阶级 妄图解除巴黎人民组成的武装。
2.政权的诞生及措施
①巴黎工人群众发动起义,临时政府总理 逃跑,由市民选举产生的
政府 接管了政权。
②巴黎公社是新型的 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 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 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 的利益;还通过了其他的改革法令,如用 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 等。
3.结果--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消灭 ,不惜血染巴黎,1871年5月28日公社失败。
4.意义
①马克思发表《 》,对人类历史第一个 政权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理论总结。
②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 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重难诠释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这就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表明无产阶级以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有史以来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其中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恩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主要代表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两人思想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i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没有指出资本家财富的真正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和天才设想,但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因此其理论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伟大动力的新条件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巩固练习: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 B.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个人不能享受社会财富 D.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了改造社会方案
2.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的是
A.莫尔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欧文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建立
C.《共产党宣言》 D.“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4.巴黎公社是
A.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 B.无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C.巴黎自治政府 D.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
5.阅读下面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想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的社会》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2)材料二中所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认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
第21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背景、爆发、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全面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掌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形成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预习思考
1.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在十月革命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4.结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的思想,分析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5.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6.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主体知识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1.历史条件
①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 进行改革,推进 ,为 创造了条件,使俄国发展成中等发展水平的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由于改革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 ,使社会矛盾集中尖锐,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俄国的 ,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和 ,激化了各种矛盾。
④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还拥有广大的同盟军农民。
2.酝酿准备:
①1917年3月, 工人和市民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沙皇 被迫退位。二月革命推翻统治俄国 年的 王朝,形成 和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没有 ,拒绝 ,对外 。在此历史关键时刻,列宁回国发表《 》,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夺取政权,实现 ,通过 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 。《四月提纲》成为 的纲领,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并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③1917年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 的方针,并掌握越来越多的 的领导权,起义时机日趋成熟。
二、概况
1.爆发:1917年11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攻占 ,推翻 ,取得起义胜利。
2,建立政权:全俄 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 ,通过了《 》和《 》,选举组成 ,世界上 国家诞生。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 ,苏俄政治体制建设初具规模。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 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 的束缚和 的统治,建立起 专政,开辟了 的道路。
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月革命是 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革命。它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同时给各国无产阶级和 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 的道路。
重难诠释
1.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在革命起义过程中诞生的,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1917年3月12日,在武装起义取得关键性胜利的时候,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实际上起着全俄苏维埃的作用。
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没能力管理国家,劝说资产阶级出面组织政权,这样临时政府于1917年3月15日宣布成立。它是由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代表组成的资产阶级政权。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大多流亡国外或在监狱中,俄国无产阶级缺乏经验,1917年6月16日召开的全俄工兵代表第一次代表大会,做出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临时政府成为全国合法的政权。
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断激起人民的反对,使临时政府陷入危机。1917年7月,俄国惨败的消息激起首都工人和士兵的游行示威,临时政府派兵镇压,接着实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党的干部,解散工人武装,这就是“七月流血”事件。这个事件表明,资产阶级已经用暴力夺取了全部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2.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
巩固练习
1.19世纪60年代,俄国改革很不彻底的突出表现是
A.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B.俄国在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
C.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D.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2.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直接目标是
A.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反对参加世界大战 D.推翻临时政府
3.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两个政权是:①沙皇政权 ②工农苏维埃政府 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工兵代表苏维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二月革命爆发②《四月提纲》发表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④攻占冬宫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5.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有: 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 ②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 ④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6.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60061.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上册单元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