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大气的受热过程”设计
【准备】
理解
课程
标准课标教材是如何应对课标要求的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教学
目标

解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绘图、说图活动,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
内容
分析该节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为前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课时1课时
学情学法分析?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其实,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
?学习中可采用实例探究法、实验模拟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特色?大量使用动画、图片,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变繁为简、深入浅出。
?进行不同形式的图文转换训练,使教材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领悟。
?从生活中、诗词中、荧幕中引进一些鲜活的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甚至对其中的一些做法进行评价。一来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二来也发展学生学以致用和思辨的能力。
?借助互联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实现了师生之间见解的交流。
【教学过程】
★学习主题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学习主题Ⅱ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学习主题Ⅲ 例理对对碰
★学习主题Ⅳ 你来小结
★学习主题Ⅴ 大显身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63406.html

相关阅读: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