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语段
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那么,主张拆除者又问了:在那有利的方面呢?我们计算利用城墙上那些砖,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看法,难道就不该加以考虑吗?
这里反对者方面更有强有力的辩驳了。
他说:城砖固然可能完整地拆下很多,以整个北京城来计算,那数目也的确不小。但北京的城墙,除去内外各有厚约1米的砖皮外,内心全是“灰土”,就是石灰黄土的混凝土。这些三四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据约略估计,约有1100万吨。假使能把它清除,用由20节18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83年才能运完!请问这一列车在83年之中可以运输多少有用的东西!而且这些坚硬的灰土,既不能用以种植,又不能用作建筑材料,用来筑路,却又不够坚实,不适使用,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废料。不但如此,因为这混凝土的坚硬性质,拆除时没有工具可以挖动它,还必须使用炸药,因此北京的市民还要听若干年每天不断的爆炸声!还不止如此,即使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不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
就说绕过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讨论,假设北京城墙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下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的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由主张保存者的立场来回答是:苦心的朋友们,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呀,四面都是广阔的平原,我们又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人力,一两个野战军的人数,来取得这一带之地呢?拆除城墙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是可以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果实的。将来我们有力量建设,砖窑业是必要发展的,用不着这样费事去取得。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这样辩论斗争的结果,双方的意见是不应该不趋向一致的。事实上,凡是参加过这样辩论的,结论便是认为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善于利用,使它成为将来北京市都市计划中的有利的,仍为现代所重用的一座纪念性的古代工程。这样由它的物质的特殊和珍贵,形体的朴实和雄壮,反映到我们感觉上来,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
1.选文中主张拆除城墙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拆下很多砖,用于搞其他建设。
2.反对拆除城墙者是怎样辩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拆除城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②墙内的千万吨的灰土用处不大,而且无处安放。③拆除时需要爆破,产生噪声污染。④拆除城墙,就毁掉了一件国宝文物,是犯罪之举。
3.从双方辩论的情况看,你认为哪一方占主动?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认真阅读,看哪一个更有理有据。再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倾向判断。
答案:反对拆除一方占主动。因为本方辩驳的理由具体充分,使人信服。
4.为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充分,辩论时常常采用一些论证的方法。选文第三段使用了哪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学过的议论文的知识分析。
答案:列数字。使论据具体明确,论证充分,使人信服。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段关于“陈家祠”的文字,参加学校举办的评选“最具岭南特色景点”的活动。(不超过80字)
①陈家祠,也称“陈氏书院”,始建于光绪二十年,现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②陈家祠是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建筑,是一座反映岭南民间建筑艺术的殿堂,号称“百粤冠祠”。
③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交通十分方便,可乘坐多路公交车或地铁一号线到“陈家祠”站下车。
④陈家祠内的砖雕数量多、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石雕装饰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雕等技法,显示了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木雕雕工精细讲究,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岭南民间艺术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⑤陈家祠内还有: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陶塑,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灰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陈家祠是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或“百粤冠祠”),是一座荟萃了砖雕、石雕、木雕和陶塑、灰塑等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殿堂。
6.用三个短句将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重新表达,改后句意不变。
现在,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使人们重新想起了早就引起后现代理论家重视的柏拉图的关于现实与真理隔着一层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柏拉图认为现实与真理隔着一层。这个观点早就引起了后现代理论家的重视。现在,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又使人们重新想起了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慎重(shèn) 阻梗(?èn?) 狭隘(yì)  趋向(qū)
B.嘈杂(zāo) 泛滥(làn) 威仪(yí) 船舶(bó)
C.恢复(huī) 不妥(tuǒ) 贬义(biǎn) 软肋(lèi)
D.薄弱(bó) 雷霆(tǐn?) 远眺(tiào) 壮硕(shuò)
解析:选C。A项,“梗”应读?ěn?,“隘”应读ài;B项,“嘈”应读cáo;D项,“霆”应读tí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网络 举世无双 选拨 优胜劣汰
B.篑决 庸人自扰 拆除 枯躁嘈杂
C.密集 从善如流 信籁 来龙去脉
D.辨论 明查秋毫 昭告 千锤百练
解析:选B。A.拨—拔;B.篑—溃,躁—燥;C.籁—赖;D.辨—辩,查—察,练—炼。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蚁族”指一个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如何让“蚁族”走出困境,还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参与审议报告的常委会委员各抒己见。
B.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于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至此,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巨星都黯然殒落。
C.简略地说,公元1234年元人的统治阶级灭了金人的统治阶级之后,焚毁了比今天的北京小得多的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9日公布,社会各界对此反响积极。
解析:选B。A项,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天空”后的问号应为逗号。C项,“在今北京城西南”是对“中都”一词的解释,属句内括号,应在句号之前。D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文件名,应用书名号,“2010—2020年”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说明,应放在书名号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时至今日,媒体、球迷、体育人士的注意力渐渐从反赌扫黑的第一现场转移到新掌门韦迪身上,纷纷讨论其能否带领中国足球走出困境,踏上复兴之路。
B.“十一”期间,海南普遍出现强降水,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平均累积过程雨量均突破本地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
C.这些大学生之所以成功创业,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曾在大学时尝试过一些小生意,通过创业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创业经验所练就出来的本领。
D.中国足协原副主席谢亚龙、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原主任李冬生、原国家足球队领队蔚少辉,因涉嫌操纵足球比赛、收受贿赂犯罪,已被执行依法逮捕。
解析:选B。A.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注意力”与“纷纷讨论”搭配不当或“纷纷讨论”前应加主语“大家”等。C.句式杂糅,应去掉“所练就出来的本领”。D.语序不当,“依法”应放在“执行”前。
5.(2014年高考浙江卷)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解析:选C。本段主要是说一个作家写得好的文章要以白话为主,即“白以为常”,同时要辅以文言,文言是白话的良好补充,即“文以应变”。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8题
丙: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500多年,千锤百炼,可以说已经成为世上最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使考试方法略有不妥,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公正、来得合理。惟有考试制度使得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而实现了公正。
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知识分子,大学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是什么?考察古今中外人才的状况,我得出一个结论:从智商的方面说,素质应是指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发达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程度、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其体系化的程度。素质这种东西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短短的大学四年是无法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所以大学一定要对入学的学生进行严格选拔。中小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养要求,显而易见就不具备大学入学的考核条件。
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平等从表面上看是道德的,它似乎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然而实际上它是最不道德的,因为它破坏了人类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潜规则——诚信。这位同学妄图凭着一本小说绕开游戏规则,正是极不诚信的表现。小小年纪就如此,他的将来还堪问吗?凡是尊重规则的人必然同时是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不知道投机的人。
丁:丙认为“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它是最不道德的”。不知道这是在哪所高校学到的公正平等观。平等在丙那里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按照丙的逻辑,那么也可以说“公正是平等最大的敌人”。我没有工夫给丙上语文课,还是请你自己买几本词典,好好查查平等和公正的来龙去脉吧。
丙根据这位同学想被特招的事,就断定他“极不诚信”,真是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这不但堵死了他上大学的路,而且把他的整个人品都公开否定了。但是,你没有真凭实据就断定一个不熟识的人“极不诚信”,那么,你的诚信又在哪里呢?对一个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少年人如此妄加指斥,你的良知何在?
6.丙为什么会遭到丁的驳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丙说的“平等”从后面的相关论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来看指的是绝对平等,这与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平等(如体现公平的权利、义务、人格、机会的平等)是不同的,如果换成“绝对平等”或“无原则的平等”就严密了。丙由否定这种处事原则到否定人的道德品质,两者联系牵强,语言过头,很没有说服力,因此遭到了驳斥。
7.如何理解“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这一判断斩钉截铁,很有杀伤力。“最大”一词强调了平等的危害之大;“敌人”突出了“平等”与“公正”的矛盾之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强调了竞争的必要性;“根本”更突出竞争的地位;“不论……还是……”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者结论都一样,强调了竞争的适用范围之广。
8.丁对丙的驳斥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内容上说,丁抓住了丙的两个主要错误观点——“平等是公正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它是最不道德的”,分两段依次进行反驳,层次清楚,针对性强,两段文字从逻辑上看很有说服力,先是敏锐地指出丙把人们公认的“平等”当做贬义词,加以归谬倒推,再指出其否定人品过于严重,进而指出按照丙的逻辑,他自己的做法就是不诚信,甚至无良知。
②从语言运用看,丁的谈吐语气强烈,多有讥讽,充满教训、攻击的口吻,将正常的辩驳争论变成了弥漫着火药味的舌战,显得毫无风度,影响了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元培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陈独秀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独秀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当天晚上,在火烧赵家楼后,有32名学生被警察逮捕,其中有20名是北大学生。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元培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9.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情况?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②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倡导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10.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②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博大胸襟。
11.文中说:“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从后文蔡先生决心营救被捕学生可知。今天看来,蔡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徒手请愿用处不大,反而会给中国将来的栋梁之才带来危险。
12.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②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③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④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⑤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给结尾补充几句话,60字左右。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14.从2010年起,北大自主招生将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大这一招生改革引起各方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改革具有很大的优点,也有人认为这种改革存在很大的隐忧。联系现实,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加强中学校长对本校“奇才”“怪才”的了解与发现,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的不足,能对高校与中学校长的诚信度进行考验方面分析其优点。可以从“校长实名推荐制”可能导致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和权钱交易方面分析隐忧。
答案:优点:①这一改革是教育诚信实践的重要一步,制度中对高校及中学的校长所做出的制约可以考验高校和中学领导层的诚信度。
②这一改革让那些考试总分不高但有“奇才”“怪才”的学生不再徘徊于大学门外,进而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的不足,有助于发现高素质学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64384.html

相关阅读:关于高一语文下册鸿门宴精练检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