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附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选B。本题以诗入题,通过新,设计新情景,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信息提炼的能力,考查的是新增的知识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就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答案B,也可以通过提炼材料信息“西洋风味”、“刀叉”、“香槟酒”,从而判断题目讲的是洋餐,然后推断出正确答案。
2.某班开展“百年服饰的变迁”图片展览活动,下列四幅图片展示的服饰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女性服装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喜欢穿旗袍,即图片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喜欢穿列宁装,即图片③。
3.(2014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正确。该图中并无宣传博士帽功能的内容,③错误;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④错误。
4.(2014年高考江苏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从费孝通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次大会的代表各行业均有,体现了平等性、广泛性;他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体现了变革的深刻性,故①②④正确;继承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③不符合题意。
5.曾几何时,在中国家境不错的家庭里青年男女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也就是所谓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其主要流行时间大约是(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 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所提高,所以“三转一响”应该属于这一时期的流行产物。
6.右图是《点石斋画报》刊登的一幅新闻图画,其标题最有可能是(  )
A.洋车进中国   B.兴办铁路
C.有轨电车 D.火轮进京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中的“洋车”指人力车;C项中的电车、D项中的轮船都与图片中的火车不符,排除;故选B项。
7.1888年,总长2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对此现象的理解有误的是(  )
A.观念的落后是近代化的重大阻力
B.朝廷带头推广火车和铁路
C.反映了当权者的愚昧和迷信
D.洋务派试图借此宣传修铁路的好处
解析:选B。从材料中统治者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列车走。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迷信,这也说明这种观念的落后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而李鸿章之所以为慈禧太后精心定制列车,目的是想宣传铁路的好处。
8.(2014年高考天津卷)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解析:选D。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该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方文化传入的结果,所以A、B、C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9.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B。“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明了随着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时空距离被拉近。近代交通工具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10.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标准
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选B。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洋话”、“大脚”、“婚姻自由”,结合西方文化的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分析即可。因此在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与政治、经济相联系,同时根据中国近代化进程,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11.(2014年高考天津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第一次巨变。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12.英国小说《哈利?波特》长期不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好莱坞将《哈利?波特》搬上银幕之后,《哈利?波特》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电影艺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13.(2014年高考广东卷)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A。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C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14.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选B。本题为图片资料选择题。服饰的变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反映在服饰上即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B。
15.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全面正确的是(  )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主要集中于沿海并沿长江逐步向内地延伸,与列强侵略伴随,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影响着中国和广大中国人民。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革命文艺
6∶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11∶00国际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2∶30新闻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
……
材料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周五逢整点安排1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周六、日
0∶30午夜剧场
1∶30怀旧影院
2∶30夜读心灵
5∶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7∶20知天下
8∶00体育直播间
8∶20做客中央台10∶40财经在线
11∶10法治中国
12∶35体彩时间
12∶40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闻)
19∶20城乡纪实
20∶30天天福彩
20∶35小喇叭
22∶30神州夜航(含整点新闻)0∶10生活资讯
4∶30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5∶00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
8∶35流行经典
9∶30娱乐周报
12∶00天天体彩
20∶30天天福彩
20∶35体育沙龙
请回答:
(1)判断材料1、2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的判断依据。(8分)
(2)依据上述节目表,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电台节目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3)你如何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4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1、材料2当中的某些节目名称可以提取信息点,比如红卫兵、法治中国等。第(2)问,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进行分析。第(3)问,从信息传递、舆论监督、思想教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材料1:“文革”时期。依据:节目表中出现红小兵、红卫兵;节目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反映了极“左”思想泛滥。
材料2:改革开放后。依据:出现关于彩票的节目;宣传法治;节目名称更加人性化。
(2)材料1:①特点:节目呆板、枯燥、单调;强调意识形态、革命性。②原因:受“文革”极“左”思潮影响。
材料2:①特点:节目丰富多彩;关注民生,关注时政;注重时尚。②原因:改革开放。
(3)社会教化;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舆论监督;信息传递。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1: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到了两组图片。
材料2: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与大家共享。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图一和图二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4分)
(2)小雯同学在此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6分)
(3)观察图三,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
(4)根据材料2,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注意概括图片下面的说明性文字;第(2)问根据材料的“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可以回答,另外图片本身体现出了“分类比较的方式”;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结合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回答;第(4)问可依据材料概括。
答案:(1)两个方面:服饰(或服装);婚礼习俗。
(2)途径: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
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
(3)进步之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4)影响:进一步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73009.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