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4?南通期中)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解析: 本题比较灵活,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期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答案: D
2.(2014?深圳模拟)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解析: 从材料信息“组织俄国的商业”可以看出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经济,使俄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答案: C
3.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1925年粮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 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开始实行。
答案: B
4.“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解析: 从题干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政府是收购粮食而不是无偿地让农民上缴粮食,由此排除A选项;从“恢复了我们的工业”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俄政府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B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答案: B
5.右图名为“集体农庄宣传画”,请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集体农庄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集体农庄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集体农庄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析: 1929年,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故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答案: D
6.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
解析: 解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注意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均一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体制实行于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
答案: C
7.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水平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解析: 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适应,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现象”,C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
答案: B
8.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解析: 食品店没有卖肉的,牛奶店没有卖牛奶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恶果。
答案: C
9.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 ②苏联生产的新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 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由“……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说明工人生产积极性并不高,①理解错误;“……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说明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排队购物(甚至不由自主地)说明当时苏联生活消费品缺乏,而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②③④的理解均正确。
答案: D
10.(2014?山东潍坊模拟)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B
11.(2014?哈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界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解析: 解题时应首先把握丘吉尔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斯大林时期俄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再考虑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或经济体制及其作用。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工业国。
答案: B
12.(2014?江苏南京二模)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民生(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由“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由“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和“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可知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中的“持续发展”的表述显然错误。
答案: B
13.“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 )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由于他仍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经济改革失败。之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最终宣告失败。
答案: D
1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推行“新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答案: D
15.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私有化,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允许私有,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改革,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6分)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6分)
解析: 第(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
答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6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6分)
(3)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6分)
(4)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6分)
17.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10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答案: (1)赫鲁晓夫改革:
①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6分)
(2)戈尔巴乔夫面对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74502.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