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第二高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卷纸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卷纸一起上交。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 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2.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主要取决于A.国家统一的需要B.政令统一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郡国并行制度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6.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7.与以往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 )A.对外支付的赔款最多 B.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广 C.割让的领土面积最大 D.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影响最小8.我们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B.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中央政府来领导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11.下列关于辛亥革命说法错误的是 ①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辛亥革命第一次担负 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 ④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③12.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禁烟运动 B.三元里抗英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13、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A.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B. 初步奠定了政权基础C.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 D.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17.右图反映了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8、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A.江西的瑞金 B.江苏的南京 C贵州的遵义 D的19、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新四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20.《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22.喻大华在《道光皇帝》一书中认为:“我们学习历史,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这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拿今天的标准衡量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艰辛。二、由于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从而苛求前人。”下列表述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只能用今天视角评价历史 B.要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历史C尊重历史,肯定前人的任何抉择 D.历史存在修改可能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2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5.1937年4月,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写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文中倡导的“阵线”建立的标志是 (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26.为实现民族平等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A.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 B.制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认为中央领导层出现国修正主义 2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召开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9.“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A. 香港 澳门 B. 台湾 香港 C . 台湾 澳门 D. 香港 台湾30.从右图中你能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 )第II卷 材料解析题(共40分)(请将第II卷材料解析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共40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 (598年)(312年)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2)()(3)?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夫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语中国前途》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773717.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