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练习:生物遗传的基本定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本文是为高一年级同学整理的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练习:生物遗传的基本定律一文,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到您!

1.[课标全国卷Ⅰ]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实验的相关知识。本题的题眼为题干中的验证,即用隐性个体(纯合子)与F1(杂合子)测交,故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的实验要求所选相对性状有明显的显性隐性 区分,否则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验证实验中所选的相对性状一定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样才符合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否则会导致实验误差。

答案:A

2.[海南高考]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 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粉红花

C.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代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D.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解析:孟德尔认为,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F1杂合细胞中,等位基因虽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内,但彼此保持着独立性,互不融合。在本题C选 项实验 中,红花与白花亲本杂交,虽然F1只表现一种性状,但F2代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出现花色分离,这就有力地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从而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

答案:C

题组二 基因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3.[山东高考]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 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解析:本题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依题意可首 先分析出前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表),据此可判断曲线Ⅰ、Ⅱ、Ⅲ、Ⅳ分别对应表中的②、④、③、①4种情况。

①连续自交 ②随机交配 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④随机交配并逐代 淘汰隐性个体

P 1 1 1 1

F1 1/2 1/2 2/3 2/3

F2 1/4 1/2 2/5 1/2

由图可知,曲线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与曲线Ⅲ的F2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0.4 ,A、B正确;曲线Ⅳ的Fn中纯合 体的比例和上一代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为1-1/2n和1-1/2n-1,两者相差1/2n,C错误;曲线Ⅰ和 Ⅳ分别代表随机交配和连续自交两种情况,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淘汰和选择,所以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D正确。

答案:C

4.[海南高考]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 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 ♂无芒♀有芒(♂AA♀aa)

B. ♂无芒♀有芒(♂Aa♀aa)

C. ♂无芒♀无芒(♂Aa♀Aa)

D. ♂无芒♀无芒(♂AA♀Aa)

解析: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当遇a的雌配子时,形成受精卵aa,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为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组。

答案:A

5.[安徽高考]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 1/9 B. 1/16

C. 4/81 D. 1/8

解析:感病植株rr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16。

答案: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yi/783037.html

相关阅读: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