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没有正确领会或理解片面,就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公开课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下是公开课常见病症状、病因与药方。
常见病之一:“学生主体偏执症”
病症现象:从教师为主体走向学生为主体的极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最好不讲,甚至有专家经精确计算,得出结论:教师讲课超过12分钟,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让学生唱主角,或自学,或讨论,或表演,或探究,教师则在一旁点拨,美其名曰:平等中的首席,或“教是为了不教”,曲解叶老的名言,亵渎新课改理念,课堂形式活跃,活动丰富多彩,但内容肤浅,学生可能还未理解教师的要求,就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了“合作学习”。曲尽人散,听课者发现学生并未学到什么东西。
病因:片面地、机械地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过高估计学生学习能力,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三维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敢多讲,以为多讲就是传统教学,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敢理直气壮抓“双基”教学。
药方: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理解学生学习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直接知识为辅,理解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学习主要方式,理解讲解法是教学主要形式,教师讲解并不等同于灌输,讲解可以是启发式的,新课改并不排斥教师讲解,关键是找到教师讲与学生学的黄金分割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三者不可偏废,后两者要依托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有机渗透。
常见病之二:课件依赖症
病症现象:公开课必用多媒体课件,声光电化,一应俱全,课件越复杂越好,PPT 已淘汰,Authware已落伍,Flash正走红,小电影少不了,回答对了有掌声。全然不顾学科特点,一律用课件代替,生物课不用标本、模型,化学课不做实验(却用电脑演示),语文课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课文,亲近文本,却要学生看劳什子的课件!
病因:片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含义,把多媒体技术奉为圭臬。忽视了课堂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把公开课变成了按照课件设计程序进行表演的“教案剧”,教师是导演,少数优等生成了主角,大部分学生是配角甚至是局外人。
药方: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发扬其长处,利用其优点,把漫长的浓缩,把微观的放大,让瞬间延长,使历史重现,并结合学科特点,展示多媒体的魅力:如逼真的生物显微世界,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身临其境的地理奇观,美妙无比的太空之旅,文学名著的影视片断,危险化学实验的模拟演示等。把课堂营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场景,这里有师生的对话,互动的生成,情感的流露,教育的机智,当然也会有教师的失误,甚至“硬伤”,但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啊!
常见病之三:试讲后遗症
症状:上课如演戏,课堂如舞台。在上公开课之前,借用多个平行班进行试讲,教师和开课班级学生已“排练”多次,对每个环节都已做精心设计,甚至回答问题学生都已安排妥当,只等隆重上演。开课那天,学生声音宏亮,回答整齐,关键时刻,个别学生责问老师,老师则能答疑解惑,妙语连珠,学生则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博得听课老师啧啧称赞,专家频频点头。生成的课堂如此这般,还美其名曰:无法预约的精彩。有则笑话: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上,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在一旁听课的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的一句台词:恭喜你,都学会抢答了。
病因: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来揭示这种常见病的病因,她认为是出了差错的评价标准引发了这种常见病。
药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问一位老师课为什么上得那么精彩,老师答:我用一生来准备上这堂课,但我对这堂课的文字准备只用了15分钟。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不!一桶水还不够,教师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知识源泉,才能浇灌学生的知识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的知识要丰厚到教科书在他眼里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浅显,他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是治疗试讲后遗症的一剂良药。教师要珍视每一次的教学经历,将它视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常见病之四:评价失语症
病症现象: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是肯定的评价,“你真棒”、“你真行”满天飞,对小组讨论的结果都是大加肯定,对明显的错误也不敢指出,甚至不给出明确的答案,“你对我对大家对”,学生不知所措,所学知识模棱两可。
病因:片面理解赏识教育,没有理解赏识教育的实质在于鼓励学生探索、增强学生自信心。不了解正确的评价并不排斥批评,这与鼓励学生并不矛盾。教师语言的贫乏和评价手段的缺失和单一也是评价失语症的病因之一,缺乏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得出正确结论的技巧。
药方:多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技巧,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及时指出,“该出手时就出手”,使学生认识错误,获得新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05577.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