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地理灾害常识大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生活中地理灾害常识大全

一、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的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目标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二)雷电发生时,你怎样注意人身安全?

1、留在室内,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3、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的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4、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5、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6、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7、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

10、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11、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二)避免雷击的措施

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初出,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闪电穿堂入室。切断时不用的电器设备的电源(如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吹风、电熨斗等),拔出未装避雷器的室外天线。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脚下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上。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传到人体。一旦有人遭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做人工呼吸河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二、地震

(一)地震前兆

1.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发痴发呆,不知所措)。

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

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2.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3.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4.地下水异常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花;水打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5.地光、地声

从北京开往旅大的列车,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闪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机说:“不好了,这是地光”,立即紧急刹车,待列车减速后,地震发生了!就这样列车和旅客才幸免于难。地光伴随有强烈的地声,“无听见狂风吼,无云听见雷轰鸣”,其声或像山洪暴发,或飞机轰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弹爆炸。

(二)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三)地震之后如何科学救人?

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首先要细心辨认人们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们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从而找到已经受伤或筋疲力尽的遇难者。

其次,应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轻巧动作,暴露头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露出。

第三,在抢救受伤者时,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

另外,在黑暗中呆时间长的人,救出后,应将受伤者双眼蒙住,避免强光的刺激,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三、龙卷风

龙卷风的防范措施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一)防浓雾危害

在近地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野模糊不清,当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见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称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看清来往车辆。

驾驶车辆和骑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二)防台风灾害

热带气旋,过去统称台风,是发生于热带和副热带洋上的空气旋涡,越向中心气压越低。它相小孩玩的陀螺一样,边走边转,是气象灾害中破坏力量最大的灾害之一。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台风的防护措施:

台风季节,要随时注意收听气象广播,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及时加固危房,防止屋塌伤人。

阳台、晒台上的花盆等物最好搬进室内。

室外天线、空调机架。晒衣架等都要检查加固或处理,防止坠落伤人。

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

(三)防暴雨危害

暴雨是指一定时间内强度大的雨。如果一小时降雨≥16毫米,或者12小时降雨≥30毫米,或者24小时降雨≥50毫米,都称暴雨。

暴雨的防护措施: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及暴雨时积水成灾。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阴井及坑、洞。

河道是城市重要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河道淤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076525.html

相关阅读:2019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