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们对衰老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生理学范畴,如观察到衰老时心脏搏出量减少,神经传导速率减缓,等等。近十余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从分子层次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本质。虽然衰老机制的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由于衰老的原因非常复杂,许多研究至今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
遗传决定学说 认为衰老是遗传上的程序化过程,其推动力和决定因素是基因组。控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基因都在特定时期有序地开启或关闭。控制机体衰老的基因或许就是“衰老基因”。长寿者、早老症患者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后者已被证实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些都促使人们推测,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氧化损伤学说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衰老的自由基理论,以后该理论又不断发展。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质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氧化性损伤,结果导致DNA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蛋白质变性失活,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而流动性降低。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实验证明,SOD与CAT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研究人员将SOD与CAT基因导入果蝇,转基因果蝇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但也有研究对SOD等抗氧化因子对衰老的影响提出质疑。例如,有学者将小鼠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及SOD1、SOD2、SOD3基因中的一种剔除,结果并未引起衰老的加速。而且,人们在线虫中已发现至少两个与寿命延长相关的基因,它们都与抗氧化作用无关。
端粒钟学说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DNA由简单的重复序列组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端粒由于不能为DNA聚合酶完全复制而逐渐变短。1990年,科学家测定了不同年龄段人成纤维细胞染色体的端粒长度,结果发现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长度也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端粒钟学说,认为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不断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阈值时,细胞就进入衰老过程。后来其他科学家又提出了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此外,对提前衰老的克隆羊多莉的研究发现,它的细胞中端粒的长度比同龄羊短20%。这些研究表明,端粒长度的确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一些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学说,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小鼠终生保持较长的端粒,但并未因此获得较长的寿命。
基因转录或翻译差错学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细胞内不但DNA复制效率下降,而且常常发生核酸、蛋白质、酶等大分子的合成差错,这种与日俱增的差错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下降,并逐渐衰老、死亡。
代谢废物累积学说 由于细胞功能下降,细胞一方面不能将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细胞,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这些代谢废物降解消化,这些代谢废物越积越多,在细胞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影响细胞代谢废物的运输,以致于阻碍了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引起细胞的衰老。哺乳动物脂褐质的沉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脂褐质是一些长寿命的蛋白质与DNA及脂质共价缩合形成的巨交联物,它主要在次级溶酶体中形成。由于脂褐质结构致密,不能被彻底水解,又不能排出细胞,结果在细胞内沉积增多,阻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号传递,最后导致细胞衰老。老年性痴呆(AD)患者脑内的脂褐质、脑血管沉积物中均有β-淀粉样蛋白(β-AP),因此β-AP可做为AD的鉴定指标。
有关衰老的假说还有很多。近年来,用线虫进行的发育程序与衰老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常情况下,秀丽隐杆线虫在经历约4 d的幼虫期后进入成虫期,成虫期延续数周后即衰老死亡。但当幼虫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如虫口过密,食物短缺,幼虫将进入休眠状态达6个月之久;如果环境改善,又可以发育为成虫完成其生活史。遗传分析表明,有两类基因与休眠期幼虫的形成有关,一类是age1和daf2基因,另一类是daf16基因。age1和daf2的正常表达决定了正常的成虫发育;在不良环境里,daf16将表达并使幼虫向休眠期幼虫发育;在某些age1和daf2的突变体中,二者部分表达,其结果是既完成正常成虫的发育,又获得寿命的延长,可延长2~4倍。线虫的特殊发育模式引起研究者们的强烈兴趣,因为这关系到发育方向的决定和寿命的延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李 红 供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09124.html
相关阅读: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二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