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许国申
写议论文要讲逻辑,这一点大概没有异议。但是,认同写议论文要讲逻辑并不等于写议论文就能讲逻辑。下面这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是某作文辅导用书中的“范文”,已被收入百度文库。在很多人看来,这篇“范文”是讲逻辑的“典范”,无可挑剔,然而在我看来,这篇“范文”却是不讲逻辑的典型。
作为标题,“学然后知不足”当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中有两个“项”:一个是“学”,一个是“知不足”,前者是后者的条件。换言之,就是只有爱学习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的时间越长,学习的内容越深,获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不足。也可以把上面这句话中的“只有”换成“只要”,把后面的“才”换成“就”。总之,没有前项,就没有后项。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要)“知不足”,并且想多知,才(就)会去“学”。这么看来,“学”与“知不足”是互为条件的,也可是说是互为因果的:因为“学”,所以“知”(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知”(发现)自己之“不足”,所以就不断地去“学”。
明确了这个中心论点,再来看《学然后知不足(雄鹰)》这篇“范文”,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篇充满逻辑错误的“病文”,根本没有资格充当范文。
1.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这段开头用类比的方法推出论点: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这个论点与“学然后知不足”(原意)相比,范畴明显缩小了一大半:它只承认“博学然后知不足”,无意中排除了“初学然后知不足”,结果导致文本的中心论点与标题的内涵不对称。再者,“学然后知不足”也不是“俗语”,而是“古语”。“俗语”与“古语”有交叉(古代的俗语),但“学然后知不足”是不在其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是古代书面语)。
2.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不愿意学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足(骄傲)而不愿意学习,一种是知不足而不愿意学习。前者如数学,后者如外语——很多人学了初等数学认为已经够用不愿意学高等数学,很多人用不到外语(虽“知不足”)也不愿意学外语。这两种人一般都不会觉得自己“很有知识”。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骄傲自满的人总是有的,这些人粗知一点皮毛,才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很有学问,不愿意再学习了。——注意:在这里,“不愿意学习”的对象是有所指的,即“在学习过程中骄傲自满的人”;而“有些人”则太宽泛,让人不知所指。换言之,就是“有些人”指代的对象(概念的内涵)不明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08915.html
相关阅读:浅论普高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意义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