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作业的布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 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然而布置作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技巧。数学科尤为突出。

我们先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作业心理。所谓学生的作业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情感、兴趣、动机等。它在学生的作业活动中形成,并在作业行为中表现出来。作业心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果。不良作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且只注重分数的高低,不求甚解。第二,教师布置和批发作业不当,造成学生对作业态度的轻视。如作业布置过多,作业内容乏味,教师批改不及时等都会给学生作业造成消极影响。第三,教师受学校、家庭、社会压力,只重视升考科目的作业,忽视其他科作业,使学生把作业看成莫大的负担,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数学知识讲究连贯性,内容上单调乏味,学生学习要培养意志。 数学作业的心理也应从这方面来理解。

针对学生的作业心理,如何调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即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序进原则。我想,根据这三个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布置作业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布置作业的目的性。即布置作业要体现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布置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布置作业的针对性。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布置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如初二《几何》第二册讲到例4,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底边的两端点距离相等,课外直接布置课本的练习题或习题,试想,一般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有大部分接受得了吗?

(三)布置作业的适宜性。指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中下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作业练习训练是不可能全面和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更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要给他们充分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当然,这要处理好它与搞“题海战术”的关系。同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侧重于在解决基本题快而准的基础上,提倡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四)布置作业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作业,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何乐而不为呢?

(五)布置作业的差异性。初中数学质量不高,存在大面积中下生的现状不容忽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中下面。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布置也不例外。有些老师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开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有些老师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六)布置作业的反复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根据数学科的特点,讲究作业布置的技巧,对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保证课堂效率裨益不浅。作为数学老师注意积累这一方面经验很有好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11236.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