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词句理解,离不开语境,这是学生能明白的道理。可是到问题出现时,就不知怎么办了。今天教学《拿来主义》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
笔者让学生说说“抛来”“抛给”和“送来”三个词有何不同。抽一位学生起来,说不出一二。于是让学生读如下段落: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笔者告诉学生,这是三个词依存的段落,它们的意义由此确定。
“抛来”这个词的理解,要注意“不要误解为”这几个字,这说明“抛来”与“抛给”不一样,“抛来”是无恶意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抛给”,则带有施舍的性质,有着目的,且带恶意,有轻蔑、侮辱的意味。
学生点头,表示认同。
再联系“说得冠冕些”,这表明“抛给”的不是好东西。“说得冠冕些”,相当于说得体面些,说得好听些,是“送来”的。这是否意味“送来”是褒义呢?这就要看“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请问鲁迅先生为何不想举出实例?
有学生答:太多了。
笔者又问:“不想举出实例”,表明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又有学生答:不满与憎恨。
笔者再问:鲁迅先生真的没举“送来的”实例吗?
学生往后看书,找到了如下内容: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笔者道:这就表明,“送来的”比“抛来的”更为可怕。请问为什么?
生答:
“抛给的”,不管是可怜的奖赏,还是带有奚落的性质,毕竟是“残羹冷炙”,不至于有害。而“送来的”,就是别人不需要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了。
看来,学生开始注意语境了,“残羹冷炙”就属于前文。
最后笔者点示:
把“抛给”看作是“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切都是一味地送去带来的祸害。
这一教学镜头,可引导学生明白: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词句理解的黄金原则。所谓“语境”,其实就是上下文。要学会捕捉语境,在语境中观照词句,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内蕴与深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12779.html
相关阅读:语文写作指导:七字作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