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的“授之以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探究与接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往往是外在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而探究则不然,探究是学生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是对现成的东西的被动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一些未知的问题,可以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的同时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一个探究的课堂上要注意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探究的收获,注重"授之以渔",让学生"鱼"与"渔"兼得,从而提高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提出了要着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历史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其中应用能力是最根本的一条。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他说:"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笔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以完成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拓展探究这个板块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实际应用等能力。

一、拓展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需要设计"探究课堂",这种课堂模式,笔者称之为"读写课堂"。在"读写课堂"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让学生将思考的成果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授《秦朝的统一》中的评价秦始皇时,打破了传统评价历史人物的路子,不再专门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而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重写人物事迹,让学生在重写中体会人物活动的影响。从学生完成的情况看,学生的论述都比较成功,评价也多角度且比较客观全面。在这种课堂方式中,学生的声音无处不在,学生与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度的心灵交流与精神对话。可见,在多声部对话的课堂中,学生已"知觉灵明",教师"独白型"课堂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媲美。

二、拓展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历史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注意观察历史事件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历史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历史过程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当今社会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历史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古代史《宋词》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这章节,要求各组做好充分准备,在下节课的课堂上结合语文的知识,根据本组特长运用多种形式表现,并评出最佳学习小组。

由于学生准备充分,结果在课堂上四个组的表现形式各异:第一组让三位善于讲故事的学生通过"故事新篇"的形式,分别演绎三个关于宋词的故事;第二组在充分理解宋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添加一些细节进行表述和朗诵;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则通过表演形式演绎宋词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是第三组学生,他们把宋词的作者按派别进行编排,让几位很有表演天赋的同学来表演。

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无法比拟的,也许会让学生铭记终生。由此可见,学生在充分与教材、历史事实进行深度对话之后,由于每个人关注角度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自然会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换言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拥有不同意识、地位平等且独立的意识体,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声音。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言说的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

三、拓展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笔者是这样开展拓展探究的。

教师:这两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文化》,特别是学了屈原之后,请结合你们语文教材的《屈原列传》,谈谈面对屈原的一生,你有什么感悟。要求写一个短片形成书面文字,字数不限,五分钟完成。

最后每一小组推荐一篇在全班面前朗读。 第一小组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通过学习了解屈原,我们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不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第三组的学生写道: 我认为屈原的选择太极端了。 "我决定要打败他们,打不败我就死。"这是屈原的立脚点,他说是如此说,做也是如此做的。

每一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又有自己的探究,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指明了方向。

四、拓展探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在上完《启蒙运动》时这节内容后还有一点时间,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提出了问题"尽你所知,例举世界历史上类似'漫游者'遭遇的人物"让学生探究讨论。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例举本节刚学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因坚持太阳中心说而被烧死""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的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 ""马克思虽发现剩余价值学但仍贫困交加""司马迁因坚持正义而受宫刑"等等。

接着笔者又继续让他们进行拓展分析"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们从世界历史联系到中国历史,举了很多例子: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代的"文字狱",建国后"文艺为政治服务" 的口号,中世纪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等。

这样的拓展探究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口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锻炼了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归纳应用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把历史知识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历史课堂多一些拓展和探究,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12793.html

相关阅读:历史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方法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