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教学中,独具匠心的疑问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启发诱导,“润物细无声”,会使学生在设疑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
一、设疑于问答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于
美国莫里斯.L.比格说过:“要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形式达到。教师要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必须善于诱导,用问答的形式来诱导学生参预,步步深入。如在讲“心脏的结构”时,可创设这样的一组问题情境:(1)心脏的四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情况是怎样的?(3)为什么会这样流动呢?(4)从主动脉往心脏里注水,水将从那里流出呢?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通过问答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二、设疑于讨论中,促使学生感悟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因此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而感悟。以酿造甜酒为例,引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为什么将煮熟的糯米用凉水冲至30度左右?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挖一个凹坑?为什么在酿造的过程中总是先出来的是水后出来的是酒?对此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学生得到了答案。这样通过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过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三、设疑于比较中,加强学生的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能认识到事物问的区别和异同,教材中有些知识如果通过比较来讲解,更易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对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进行比较,区分异同,领悟深远。
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关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
(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毫克。0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分)照光、降低温度、通风
通过二者的对比,使学生正确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两者形式上互逆,实质上两者并不是简单的逆转,而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不同的生理反应。
四、设疑于体验中,唤醒学生的反思,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我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及时的给学生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受到相应的刺激,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从而在反思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节中,我首先提出:大家喜欢小动物吗?你家的动物有那些本领呀?这些本领哪些是你和你的家人训练出来的?能说一下你的训练过程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问题情景中。其中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家的小狗能作揖。刚开始的时候,我怎么教都不行。后来,听爸爸说要先给它食物吃,然后再教。于是我就先给它食物吃,然后再作揖。经过了好多天的训练,我家的小狗就会作揖了。”我及时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1、你是先给小狗食物吃还是先作揖或是给食物吃的同时作揖?2、从“食物”刺激到声音“作揖”刺激直至小狗完成“作揖”的动作,你做了多少次成功了?3、你如果喊“作揖”,你的小狗完成了动作,你下一步做什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受到相应的刺激,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使其进入联想到的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体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设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难怕是在结尾的一些有机的设疑,也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起到“已尽而意犹未尽”的效果。只有充分重视“设疑”问题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14080.html
相关阅读: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二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