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桃花源记》的审美意蕴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广东饶平县饶洋中学 詹盛权

《桃花源记》是文言名篇,又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品味出其中的美来。

一、层次美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文章先后五次设置悬念,这些悬念又一次次被揭开,最后给读者留下再也找不到,但确实有人见到的遗憾,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二、技法美

《桃花源记》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因为其主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因为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来。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入,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一笔,说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明确,虚幻的桃花源似乎实有其地,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心思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等情节,虚虚实实,惝?迷离,便是最佳之笔。

三、语言美

作者的语言叙述非常精练,言简却意丰,其主要特色是骈散结合。文中描绘桃林的美景、描绘桃花源的社会生活都用了整齐的骈体文。而在描绘渔人和“村中人”的交往经过时,则文字自由,但仍然十分精练。桃花源中人自述来此地的原因时,仅用了27个字就把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写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时,没有重复,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写渔人向桃花源中人介绍外界情况时,只用了“一一为具言所闻”来概括。写渔人向太守禀报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只用了“如此”二字概括了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作者用如此简洁的语言,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我们在向往这种理想世界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美文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精神的愉悦;美文启迪人的智慧,给人以养锐的快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55128.html

相关阅读:浅论普高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意义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