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复习,提高效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四个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三地理四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复习中,学生们普遍认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讲,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是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自然地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一、研究“题”“纲”,把握方向──前提

1.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

复习的导向是否正确,对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确考纲中的变化趋势;④明确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做到这几个明确,才能在复习中紧扣考纲、把握导向、提高效率。

目标\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高考真题也给我们指明了高考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历年真题,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与地理单科试卷,高考涉及到的自然地理(含地图)知识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尤其是等高(深)线地形图、比例尺与区时或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运动、天气系统与气候知识、海水运动、海水温度与盐度、河流补给、陆地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等内容出现的频率更高,有不少内容几乎是年年出现,而且所占的分值较多,如大气部分在2002年和2003年文综的分值分别达到了28分和32分、2004年的文综(4)也达22分。从2005年来看,全国省、市采用的高考文综试题中涉及到的自然地理各部分知识点及分值统计如下:

从各地试卷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命制的试题都有这样一种趋势或指导思想:第一,重视对图形信息的处理与加工的考查。在以上几套试题中,除全国文综Ⅰ卷有两组题不是从图形信息切入外,其它所有的地理试题都是以图形信息为载体切入、展开的。它们都有这样一种思路,首先通过一个图像、地图或者图表确定一个空间;之后让考生分析自然特征,涉及气温、降水量、等高线、太阳高度角、河流流量等知识点,或论述其形成原因,或分析其优势或劣势及其影响,或提出该采取什么对策,有什么限制因素,怎么克服,怎么趋利避害等。题型多为读图表分析型和数据解读型。第二,强调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由于文综试卷不可能全面涵盖中学阶段的所有自然地理知识,因而各地历年考查的都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或可再生性知识,这些知识又主要密集在等高(深)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河流补给、资源与能源、航海中的自然现象、自然带

或自然景观等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上。第三,注重能力考查,如地理图像的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能力;从图、表、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高考中自然地理的常考知识点

①宇宙环境: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几乎是必考题,如时间计算、日照图判读、地理坐标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更替、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虽然,今年文综卷地理试题中对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考的较少,但作为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复习时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②大气环境: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分布是常考的知识,如今年文综卷Ⅲ的第36题、文综卷Ⅱ的第36题都考到了这一单元的知识,因此,在2006年的高考复习中,本单元的知识仍是复习的重点。③陆地和海洋: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由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本单元考的知识最多,分值也最大,说明与重大地理事件相关的地理知识往往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预计明年的试题,本单元考到的知识点不会减少。④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资源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单元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尤其是能源方面的知识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今年文综卷Ⅰ的第1~4题。

4.2006年高考自然地理部分命题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和《考试大纲》的研读来看,今后地理高考命题对自然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对图表信息与热点的重视、对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图、天气与气候、自然灾害等传统重点知识点的考查与关注将依然如故,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围绕中日海洋权益之争、郑和下西洋、首个中国航海日将重视海洋知识如海水的温度、盐度、洋流、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的考查;围绕台海两岸交往中涉及的台湾代表团造访大陆和郑和下西洋行程将重视行程中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间计算、沿线自然特征和台湾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的考查;围绕神州六号、彗星深度撞击对重视宇宙资源开发、天体运动、宇宙探索方面的考查;其他如能源问题、中部崛起、红色旅游、与中国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相关国家的自然地理知识等都有可能成为2006年高考的重头戏。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

二、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自然带、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等几个方面及其派生知识点上。它们自然也就成为自然地理要复习的重要知识点。要复习好这部分的内容须做到:

1.重视主干知识,熟练掌握复现率高的知识点

一要注意构建好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系统性,如把自然地理划分为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等几个系统专题,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去把握特征和成因。三是多练,注重记忆性积累和运用性积累。

2.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是试题的切入点。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

3.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

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4.突出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复习,高质量的掌握双基

一要踏实复习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对其要有一个准确、清楚、透彻、灵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二是突出基本原理、规律中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复习,同时还要创造性的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使其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主线。三要突出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将其应用于实践,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复习,提高效率──关键

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学的科学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此,我不想谈高深的理论,只想给各位提供一种科学的高考课堂教学模式:讲-练-评-(考)-结。

1.讲:复习课中,要求复习的知识多,容量大,难度高,还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讲什么、如何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地理关键是个“理”字,要求给学生讲透,讲明白,在讲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体现启发性的原则。教师的讲授要精,要画龙点睛,要“内容图象化”。串讲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

2.练:如果说,讲是练的基础,那么练就是讲的运用。在讲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

成系统的理论思维能力,再加强训练,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要遵循先易后难,难易适度的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典型,要有层次性、综合性。练习不仅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内容可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讨论探究。“少而精”是练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做练习时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时间安排适当,独立完成,当然最重要是狠抓落实,且重在掌握解体思路和方法。

3.评:即讲评。及时进行讲评,有助于学生们通过反馈的情况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对缺漏及时地进行分析、领悟、完善、深刻,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采取措施进行补充、系统化、概括化,避免问题的搁置。讲评练习、试卷,可采取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自批、互批,同学们进行讨论、提问、质疑,把主要矛盾找出。让学生们在亲身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不能解答的,教师进行引导、答析,一起来查缺补漏。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评是检验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向上性、创造性。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到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①有的放矢,突出要解决的问题;②分类归纳,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要归纳整理,使学生明白错误的根源;③举一反三,对于错误多的问题,要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④深层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再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⑤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看到不足,也看到成绩。

4.考:考试作为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及时反馈的一种主要途径,是教学成果的评价

和检测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整块时间让学生集中做套试题,或利用十几、二十分钟,让学生完成试题的某几个部分,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方法技能等方面,这样的考有利于教师、同学们了解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从而将基础知识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应变能力和运用能力。当然根据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组编考题,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5.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题就不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讲、练、考、评、结五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进行总复习要注意五个环节的联系使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科学训练,提升技能──保障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旋律。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讨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学生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考纲》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从中能更好的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另外,要重视规范性训练,必须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进行,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从而尽可能减少非水平性失分。

1.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提高做题的效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是: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到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等。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权威期刊刊登的高水平试题作为复习过程中的主要试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训练,可以较好地把握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如:通过做地理计算题,不仅仅要学会做这些计算题,还要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类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既建立了知识体系,又建立了方法、思路体系,为快速、正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塌实复习,规范解题,确保容易题和中档题不丢分是高考成功的保证

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高三复习阶段中的平时练习和考题一般都是我们精心准备的,学生出错后,要让他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总结经验,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简答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在平时练习中,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尤其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等。

五、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系统地理的复习不能脱离区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搁”。从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来看,对系统地理中基本原理、规律的考查一般是建立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将系统地理的复习与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由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地理与高一必修地理的内容有大量的联系,有的内容还有重复,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归类,避免学生产生知识系统紊乱和重复劳动,有关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放入高一必修教材的复习中。如《世界地理》的地球、地图、陆地地形、地形的变化、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世界的自然资源;《中国地理》的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这样的复习方法既节省学生的复习时间,也便于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系统树。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树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明晰地理知识的脉络,也有利于应对试题中知识的纵横迁移。

2.科学合理高效的搞好三轮复习

要将复习备考安排到月、到周,使学生明确复习进程、做到心中有数。今日事今日毕。科学合理安排三轮复习时间:一轮──基础复习──梳理知识──广度──“烧水”──低于高考,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5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听、练、看。在这阶段要做到看书自学,疏理知识,记忆消化;精做习题,同步训练,运用巩固。二轮──专题复习──重组知识-深度──“开水”──接近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中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培能。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三轮──模拟复习──运用知识──效度──“保温”──等于高考,第三轮模拟复习,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第三轮复习宜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朔源。6月1日前一周做两至三套模拟试卷或高考试题,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考前一周应停止各种训练,让学生自由复习,回归课本,重看做过的试卷,自纠自改错题;放松思维,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作好轻松应考准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6121.html

相关阅读:2019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