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中历史教师深有体会:在课前做足功课进行精心备课,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明显提升。教学工作如同打仗一样,决不可打无准备之仗。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一定要将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踏实,才能够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历史教学中的课前准备进行研究。
一、精心搜集历史信息,为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跨度大,信息量大,教师如果完全局限于教材现有的信息量,不但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且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非常有限。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力争让历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就要广泛搜集历史信息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渠道搜集历史资料。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在网络中搜集相关知识点的信息,逐一记载补充到教案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随时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其次,可以借助相关的专业杂志、书籍等途径,搜集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知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补充。另外,还要重视从一些百科类全书中搜集所需的历史教学信息为教学所用。无论是通过哪一种途径获得的历史教学信息,都是教学工作中宝贵的资料。教师对搜集到的资料无论是图表文字还是视频音频,都要进行统筹协调、对比筛选,将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内容编排到教学过程之中。
二、广泛借鉴教学经验,更加精准地编写教案
历史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对历史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影响巨大。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将其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内容整理出来,融入到自身的教学方案设计中。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可以认真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融会贯通,实现教学方案的周密完整、科学高效。光靠教师一个人冥思苦想教学方式、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而广泛借鉴他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可以看得更远,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在教学模式上吸收他人的经验精华,在这些经验的支撑下,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会更加活泼生动,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拓宽视野,汇聚各方经验技巧,对提高教学设计的综合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活动的互动模式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兴趣浓厚,参与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做课前教学准备活动时,一定要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的具有共性的身心特点,也要认真分析从优秀生到中等生再到学困生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从而确定活动的互动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每四人一个小组,并明确一名牵头学生。小组的功能体现在设定预习要求上,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还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正因为承担了这些重要职责,教师在小组编排的统筹方面更要做到科学周密。一般情况下,教师分组时要保证小组间的实力均衡,每一个小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生,也要有相应均衡的中等生和学困生。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小组的规模及小组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能更加生动活泼地开展。
四、指导学生预习,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在历史教学的准备工作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许多高中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对教材内容一知半解,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热烈而有意义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要重视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学习的重点,学生要对下一节新授课应当提前掌握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预习方案,学生要明确下一节历史课学习的计划和要求,并通过上网浏览和查阅等方式,搜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信息。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有关历史预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在课前准备环节进行周密部署,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强化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将预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预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互动中。可见,预习应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重头戏,只有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热烈的互动,从而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教学成效不能忽视课前准备环节。广大历史教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断筛选整理,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运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还要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强化学生预习习惯、预习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61737.html
相关阅读: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8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