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尝试回忆法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叫回忆。尝试回忆法就是在背记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例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可以背着默写,也可以看着英代默写中代,或者看中代口读英代。背诵课代时,可以不断地尝试着自己背。背得不对时,再看,再记。对学习过的识记的知识,及时进行尝试回忆,效果好。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①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记忆情况。每次尝试回忆后,就会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阅读时便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②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尝试回忆,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现读物,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读,把目标对准那些尚未记住的材料。
有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闷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地重复诵读,往往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就必然会降低记忆效果。尝试回忆,虽然比照本宣科费力气,特别是在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要开动脑筋。因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也就容易记住所读的材料。
反复看过要记的材料后,试着不看材料。背诵一遍(或回忆一遍),若遇到困难再看书,这种利用反馈效应尝试背诵的记忆方法称为尝试背诵记忆法。
例如,在熟记英语单词后,可以看着英代默写中代,也可以看着中代默写英代,然后对照一下答案,把不对的更正后,再记一下。又如,背诵课代,可以在熟记之后,尝试回忆一下,也就是自己背一下,背不下去时,再看,再记。又如,在识记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定理证明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后,也可以尝试用笔演背一遍,证不下去时,再看书,再记。
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效果,即给予信息的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下面这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两组。主试者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代连续看4遍;让乙组的学生对同一篇课代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又尝试背诵一遍。结果,一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一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十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仍记得57.5%。
每次尝试背诵就是给予一次记忆信息的反馈。为什么利用反馈效应的尝试记忆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是因为反馈提高了记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篇材料识记几遍以后,总是有的部分已经记住了,有的部分还没有记住,或者记错了。反馈信息就可以告诉你哪些部分已经记住了,哪些部分还需要加工,帮助你了解自己记忆的进度,记忆的难点,然后,你就可以针对难记的部分集中力量攻下来。其次,反馈可以增强对记忆的自信心,从而给识记增添力量。如果对一篇较难的材料,或者较长的材料诵读几遍以后,就发现已经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余下的记忆任务。当然,也可以在你识记几遍后,发现自己还没有记住,心中不免烦躁起来,这时你应该懂得:“烦躁情绪将干扰记忆,影响记忆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控制情绪,使自己心平气和,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或者这样想:“这篇材料难,是应该多记几遍才能记住。”再其次,反馈在一定的程序上可以消除疲劳,维持注意力的集中。闷着头一遍一遍地读,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诵读容易产生疲劳,时间一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记忆的过程中,时时有关于记忆的信息反馈给你,无疑会消除一些疲劳,或者使疲劳延缓产生,同时又可以使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在识记上。因此,尝试背诵记忆法比那种单纯反复地去念、去看、去写的单纯重复记忆方法好。
7、比较记忆法。
这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以进行记忆的方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过比较,我们就难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质,难以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异同。比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全面地识记材料。对同类材料进行比较式阅读,会明显地收到全面了解材料、进行“立体”记忆的效果。
(2)准确地识记材料。记忆的准确性与最初识记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有误,那么提取时必然不准。而比较是达到准确记忆的关键。
(3)深刻地识记材料。很多识记材料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难以辨别。在记忆某一材料时,如果找同类材料阅读参考,稍加比较,各自的特点就突出了,印象也会随之深刻。
比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对立比较法、对照比较法、顺序比较法、类似比较法等。比较的基本原则有二:
第一,同中求异。即在识记材料共同点之外找出其不同点。比较时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应着眼于它们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细微的特征进行记忆。
第二,异中求同,即在识记材料不同点外努力找出它们的相同或相似点。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尽管表面现象千差万别,但往往有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如果我们能找到它们,就会把它们记得更扎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61817.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