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导语】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机会,而高考就是你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个机会。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考纲: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二、知识要点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考纲: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二、知识要点

  1、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

  (1)秦的统一:前221年,秦王赢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皇帝制度的创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2、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设置。其形成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①秦汉“大一统”整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②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奠定了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④皇权的加强,使人民生活处境恶劣,激化社会矛盾,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激化矛盾。)

  第3课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考纲: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要点

  1、汉朝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的君主*主义中央集权。

  ①权力高度集中②以皇权为核心,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至高无上。③人治色彩浓厚。

  第4课*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考纲: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要点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机构。

  ⑤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达到顶峰。

  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

  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

  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君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

  (2)消极作用:绝对*的君主权利和日益*的

  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篇二】

  第1课列强侵华与中*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考纲: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知识要点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

  战争

  签约国

  时间

  条约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影响

  鸦片战争*

  中英

  1840-1842

  南京条约(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与英法

  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

  中日

  1894-18

  马关条约(1895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日战争

  95

  年)

  八国联

  中与德

  1900-1901

  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军侵华战争奥美法英意日俄

  2、三大不平等条约比较: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势

  趋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割地增多

  赔款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

  赔款增加

  开放口岸

  五口通商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开放口岸深入

  其他

  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拆除炮台,允许各国驻兵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

  ③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④义和团运动(是列强未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4、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元里抗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土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扰斗争的壮丽诗篇。

  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考纲: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

  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知识要点

  1、日军侵华罪行:

  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⑤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12月,占领南京;

  ⑥1938年,占领徐州、广州、武汉。至此日军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⑦南京*

  ⑧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⑨蹂躏中国妇女(*)和掠夺中国劳工

  ⑩血腥的殖民统治与掠夺:

  军事侵略:武力侵占、*、蹂躏、细菌战、毒气战

  日军侵华罪行

  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以华治华”;思想文上“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

  形成:

  (1)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召开,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和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呼吁国共亲密合作,并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5)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提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6)1937年9月,国民政府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正式合作。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结束国共间长达十年的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①凇沪会战: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组织的第一次大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打败日本侵略者,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4、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①国内: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是中华

  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168646.html

相关阅读: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