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长期、逐渐的积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落实到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引导中。

中学生物学课程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理性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建立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等方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目标指向为高中生物课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教材文本、探究实验、现实生活、自然环境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教师用好这些教学素材,生物课堂就会成为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

1与文本对话,通过科学阅读,培养理性的思维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生物教学的科学阅读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生物学资料,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过程。因此,科学阅读离不开理性思考,也是培养理性思维习惯的重要载体。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教材、科普资料、习题等文本开展深入的对话,通过科学阅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是生物教师的职责。其中,教材是学生共有的阅读素材,与教材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也是培养理性思维习惯最日常的方式。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教材在“问题探讨”栏目中以一个数据表格作为本知识点的文本素材,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组成上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这个结论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表格、分析思考后才能得出。从阅读到分析数据,再到整理思维,然后用较为概括的语言表达结论,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就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

师:这张表格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师:评价与分析:……正文引言中的回答是针对表格中数据元素种类相同而数值差异很大所做的分析和解释,从对这张表格的分析中得不出这位同学念的“结论”……

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具体阅读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对教材文本中数据的含义、表格的性质、文字标注补充的信息、段落的主题句等进行分析,使学生从文本素材中提取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核心线索。把这个知识点作为结论告诉学生并不难,但它是教师对高一学生尽早开展生物学文本阅读指导的好时机,也是引导学生尽早感悟科学阅读必须和理性思维同行的好时机。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适合作为阅读与思考的文本内容很丰富,与理性思维同行的科学阅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宏观阅读(体会目录、章节、段落关系的阅读)和微观阅读(从多个角度解读一个知识点)的方法、用途和基本技巧等,以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与思考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学生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与实验对话,体验探究历程,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学实验,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与实验展开深入的对话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学习科学研究所需的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以下是笔者在进行有关酶的探究实验教学前开展对话的一段教学实录,相对突出了对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指导。

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加酶洗衣粉配合温水使用效果更好,冷库储藏种子更利于保存。分析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生: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师: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与科学研究过程对话)

生:先假定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师:给大家提供实验器材: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淀粉酶、碘液以及其他必备器具和药品,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你们要注意以下事项:①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②怎样将不同的溶液调到设定的温度?③怎样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流程,并论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形成实验操作流程表。接着学生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实验假设,得出实验结论;对整个探究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探究实验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前,教师要与实验原理、方法、选材等进行深入对话,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思路;实验中,要与操作流程的意义与规范对话,建立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实验后,要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实验中的意外对话,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加强与实验的对话,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历程的真实体验中,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3与生活对话,在知识建构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知识,不仅能够使知识脉络因生活而灵动,也使生命在科学的解读中凸显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笔者播放人生殖道内精卵结合的过程视频后,又补充播放了一段受精卵发育为胎儿的视频。生命诞生与成长的历程震撼了学生,也让学生感受了生命的神圣和成长的艰辛。

又如,在“DNA的分子结构”这节知识的教学前,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央视寻亲栏目《等你来》的视频,视频中主人翁艰难曲折、困顿迷茫的寻亲故事让学生体会了“千里寻亲相认难”的复杂情感。这段视频故事结束于主持人的结论:“经DNA检测,确认他们的父子关系可能性达到99.8%。”显而易见,故事结局的明朗化有赖于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支撑。此时,“DNA检测为什么能帮助他们父子相认”的疑问自然就成为学生构建DNA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异性等知识的纽带。由这个故事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与生活更深入的对话,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疑惑:父与子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到底有多少DNA分子是相同的?父亲细胞中经过复制的DNA是如何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传递给我的?我将来孩子的身体内细胞核中会有多少是来自我的父亲的DNA?……教师分步解答这些疑问就能把DNA结构、复制、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关联起来,使分子水平与细胞水平乃至个体水平的遗传学知识建构成一个贯通的知识网络,网络中每个知识节点因为有生活例子作为背景而变得生动起来。

笔者的每届学生会享受一次校园里的生物课,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师生一起解读叶镶嵌、光合作用原理,解读蒲公英飞翔的意义,认识喜鹊登梅、凤栖梧桐等成语中那些富含吉祥寓意的动植物,辨别池塘里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体会“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诗句中反映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学知识在校园的草木摇曳、鸟飞虫鸣中更加生动起来,学生更是在解读校园动植物的过程中体会了自然对于人的深远意义。

生活是知识的意义与价值的最好体现,生物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还原生活真相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正确的生命观感悟生活的过程。不断与生活对话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解答一系列来自生活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建立科学的基础。

4与自然对话,在价值引领中,激发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

生物学教学应该更加贴近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科学、民主、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课堂虽小,责任却重大,教师应该在引领课堂价值的走向上负起责任来。价值引领不应空洞说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悄悄渗透,这会使课堂具有一定的价值隐喻,使科学教育意味深长。

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内容,这节内容从数学学科方法的渗透、生物学统计方法的教学、模型构建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教学创新的视角,学生也常常会因为他们的“数学能力有用武之地”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这段内容常常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常常围绕着科学方法运用、理性思维培养等内容展开,这些做法都很好地体现了课堂价值的引领。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更是生物教学的意义所在。笔者曾经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师:种群数量的变化受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师展示姚明拒绝一碗鱼翅图片(画外音“没有交易就没有杀戮”)。

师:广袤的可可西里有这样一群自然的精灵——藏羚羊,让我们一起听听著名朗诵家代表藏羚羊发出的心声吧!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最后的藏羚羊》,同时大屏幕播放藏羚羊种群的照片,朗诵家深情、悲怆直至咆哮的声音会同着大屏幕上藏羚羊美丽的身姿和善良无助的目光一次次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一次次撞击着他们的心脏……

这时,教室安静极了,每位学生都渐渐地从理性思维中回过神来,逐渐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有的深情凝望藏羚羊的照片,双眼满含泪水,有的闭上眼晴满脸羞愧,有的握紧拳头,有的咬紧牙关……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在周记中专篇记录了从那节课上得到的感悟。其中有学生直白地写道:这节课让我学到的不仅是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生物学到底是为了什么;生物课让我知道,作为自然的一员,我该怎么做;感谢老师给我们创造了如此震撼的课堂……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还常常把生物课的收获写到随笔和作文中,以至于有些高三语文教师经常好奇地问我:您都不教他们了,学生还是会经常引用生物课的内容进行写作,您的生物课到底教什么?笔者的回答是:生物课因为有了价值引领而变得意味深长。

5结语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从生物教学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把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素养联系起来,需要教师把核心素养的要求与生物学科具体的内容相结合,需要教师把培养的过程具体而生动地落实到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不断去发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31994.html

相关阅读:迄今最早大型复杂多细胞生物化石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