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有其特殊地位,生命科学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与解读、生命科学揭示的科学真理、生命科学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的三生观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内心生命世界的发展,促进学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1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观”教育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的独特性规定着教育的特殊性,对生命独特性的关照即生命观的存在,实为教育所必需。生命观是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中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同时也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生命观教育是在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观教育,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解人生的生命价值,并努力地实现人生价值。
生命观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关注其精神生活,更要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和尊重生命。相比其他学科,中学生物学科的内容并不复杂,与数学、物理等理科内容相比,理性思维的程度也并不很深,但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学科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门学科,学习和研究生命科学是一项崇高和神圣的活动,通过生命学科的学习,让人生的世界观和生命的价值观得以升华。正如阿伯特?史怀泽提出的“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
例如通过对生命个体发育过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生命诞生的历程,特别是人类从一个受精卵发育为完整个体的复杂过程中,伟大的母亲所付出的坚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从而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过好生命的每一天,避免“林森浩式的人生悲剧”;通过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还要去付出生命的代价。维萨里为了了解人体的真实结构,冒着被绞刑的风险,对大量的尸体进行解剖和研究,写成了《人体结构》,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上的结构。屠呦呦实验小组为了验证青蒿素的作用,亲自在自己的身体上进行实验,记录青蒿素的作用效果,提取出的青蒿素拯救了众多的疟疾患者。教师从科学发展史中挖掘科学家的献身精神,能够让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在认识、理解、敬仰科学家的人生价值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和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通过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演变而来的,明白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自觉地去否定“特创论”等唯心主义的观点,树立无神论的科学生命观和世界观,成为一名辩证唯物主义者。
2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活观”教育
“生活观”教育必须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以人本身的存在为出发点、人的社会化为主线、人的生活为目的,构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系列目标层次,为人的和谐发展奠定发展线索。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活观”教育是指生物教育要贴近生活,正确认识并能运用生物学知识科学地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生活的意义和质量。
生物学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指出生存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不会生存就不能让生命鲜活,就不会生活,就失去了对生活的自主能力。
对学生进行“生活观”教育时,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将生物课堂搬进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自然生态景观中去学习、实践和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原始问题,通过进一步探索、探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腼腆、沉默,可一旦进入自然生活后,会显得特别兴奋,这正是这些孩子的可爱之处。教师在课上要抓住这些孩子在生活教育中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体验和感受,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意观察自然生活,充分利用自然生活的资源,将自然生活资源中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自然之谜等作为生物课堂教学的素材,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生物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探求欲望。如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根据海滨学校的特点,可以选择影响当地渔业生产量的小球藻代替酵母菌,学生的实验热情会更高一些。另外,生物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涉及到学生感兴趣的、急需获得的知识时,教师要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如生活实践中的防火、防溺、防毒、防艾、救护等安全常识。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同性恋、变性人、丁克族等现象,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时教师更是不必避讳,甚至可以调整一些教学安排,从生命的角度去解读和引导。当涉及更多的道德、伦理问题时,有些是中学阶段无法解答的,教师不要也没有必要去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使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观”教育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总的认识或观点,并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使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为调控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观教育,要让学生能掌握生态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中最关键的四个词是生物、环境、联系、发展。教学中通过生态学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让学生明确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联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违背了这种规律的行为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生态学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整个生物圈中,人是整个生物成分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殊生命体。人类有可能和有必要对自然进行改造,以更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改造,必然会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超载放牧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等,也必然会伤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学会约束自己的活动,只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通过生态学知识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又包含有事物的发展,发展也是一种规律,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去预测未来的变化。如为了增加耕地,出现了填湖造田,结果造成气候异常、旱涝成灾,只好再退田还湖。三北防护林建设种植的白杨防风林,因人工林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一段时间后白杨防风林因各种原因出现了大面积枯萎和死亡。显然,离开了发展的观点去规划,追求短期效应将贻害无穷。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地位受到了忽视,但生物学科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物学科资源,发挥生物的学科优势,挖掘生物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命观”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观;通过“生活观”教育,让学生能适应社会,提升生活品质;通过“生态观”教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在生物教育中,通过“三生观”的教育,让教育摆脱功利化和模式化的影响,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自由、全面地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34910.html
相关阅读:分析“问题切入”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