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设想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郭跃辉

庄子的《逍遥游》出自粤教版教材必修二,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全国新课标卷的必背篇目中,《逍遥游》榜上有名。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还要求教师精讲。不过现实的问题是:不仅学生在背诵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教师在讲解上也有不知所措之感。我在想:除了串讲和句句翻译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读思路。

学情很明了,学生在理解与背诵方面均存在难度。至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个人认为这应该属于“文化典籍”的阅读。从文章的文体特征上讲,这是一篇哲理散文。综合上述三条标准,我个人认为本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了解并理解庄子的“自由观”;掌握哲理散文的说理特点与说理逻辑;感知庄子散文的语言特征。而教学设计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首先来看第一个内容,庄子在本文中表达的哲学观点。由于文章过长过难,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概括庄子的思想观点,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或者说,如果按照庄子的行文顺序,学生的思维早已淹没在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中了,对于核心的哲学思想肯定是不甚了了。因此,我采取了一种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庄子的哲学观点。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文章的结尾部分的几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几句话最关键的两个词就是:无穷和待。这也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最关键的概念。首先,他说的“无穷”,是逍遥游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特点就是无限绵延性,即没有边界、没有限制。而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都是有界限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由。其次,他说的“待”指的是凭借、依靠。一方面,“待”,是人们的工具,是万事万物活着的凭据。例如我要到广州去,就要乘坐轻轨,轻轨就是“待”的内容,我依靠轻轨,同时也受到了轻轨的限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说,庄子说的“待”恰好构成了对自我的限制。反过来,庄子追求的境界就是“无待”,即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依靠的绝对的自由。如何理解庄子的“绝对的自由”,是本文的关键。

第二个内容就是掌握庄子的说理特点和说理逻辑。先说说理特点,庄子不是直接用理论语言和概念来阐述高深的哲学道理的,而是用散文化、叙述化的语言来阐述道理。说白了,我们应该从庄子对日常事物的叙述中,把握他所要讲的道理。本文开篇就是气势恢宏的鲲鹏展翅的画面,其实这个画面本身与庄子想要阐发的哲理是没有关系的,真正有关系的就是这几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和庄子的哲学观之间的联系。大鹏迁徙到南冥,需要借助两个动作,一个是“水击三千里”,即拍打水面滑行三千里,另一个是“去以六月息”,即凭借六月的空气。这两项,暗含的意思就是大鹏徙于南冥,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需要借助外界的支撑。或者说,大鹏即使声势浩大,也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接下来,庄子提出了令人困惑的话题,我用自己的话概括为“大凭借”与“小凭借”的辩证关系。例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就是说,事物要与事物的凭借之间形成一种正相应的关系,水浅舟小和水深舟大,这才符合逻辑。作者运用“水”与“舟”的例子,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大鹏的“大凭借”,即要凭借九万里的风,这样才能“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44923.html

相关阅读:名家散文赏析:乐游书海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