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设疑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生物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应该怎样设疑?首先要求教师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目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分析每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其次要看到教学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出发,注意因材施教。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问题开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是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进行期望这节课的教学时,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例如,讲了分离规律后可提出:父母都有耳垂,却生下无耳垂的子女,这是为什么?父亲血型A型,母亲B型,生了一个O型的儿子,为什么?介绍了根对水分的吸收后提出:为什么移栽?幼苗时要尽量多带些土?给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不宜在中午用井水浇灌菜园?田地里积水时水分很多,为什么植物也会发生枯萎?介绍了茎的结构与功能后提出: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等等。让学生处身于这样一个现实生活问题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教师说:你们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这节课学生不可能不认真听讲、不可能不认真思考……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理解并记忆的的。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老师可适当联系加以比较而设疑,从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光合作用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一组设疑,学生就要进行思维和分析。由于知识间的迁移作用,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新学知识更新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知新,有助于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设疑于学生做题易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例如,讲分离规律,可进行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为使学生分清显性性状与显性基因、隐性性状与隐性基因的概念,可提出有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讲完核酸后提出:DNA是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对吗?又如,在讲完“伴性遗传后”提出:在色盲伴性遗传中,如果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在生下的子代中凡是男性则一半是正常的,另一半是色盲。这个女人生下10个男孩,那末一定是5个男孩正常,5个男孩色盲吗?这与直接背定义和答案效果不同,这需要学生思考,使学生达到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加深了对课本所讲内容知识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练习深化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46737.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知识顺口溜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